1.小唐的面馆
小唐的面馆开在巷口已经有四年多了。当初随丈夫嫁到自贡的时候她还是个姑娘,现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二小子四岁,常在店门口的空地玩耍,过往的食客一到店里,他便学样儿地吆喝起来:
小唐~!干担儿多加点碎花生~!
小唐~!整碗刀削(面),不放海椒~!
小唐~!扯碗鸡婆头哎~!
无论男女还是老少,无论刮风下雨或是日出晴天,住在周围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与小唐晨早的“约会”。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饮食习惯总是跟随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为了争取多一点的睡眠时间而选择在家外面吃早餐。由此,催生出越来越多像小唐面馆这样的早餐店。
包子、稀饭、豆浆、油条……无论选择的食物是什么,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食,无疑,吃一顿丰盛的早餐是开启崭新一天的重要仪式。
有趣的是,地处川南的中心位置,本是以米饭为主食的自贡人,早餐选择吃面食的却占据了大多数。若是当街拦下一人,询问他喜欢吃什么样的米饭,可能哑口无言,也可能犹豫半天;大多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自己喜欢吃的米饭类别或者米饭的作法。但是,面食就不同了,答案可以有很多,甚至可以不经大脑的思考就从嘴里蹦出来:牛肉汤面、干担面、臊子拉面、肥肠刀削面、燃面、抄手,水饺……每天天不亮就会起床经营面馆的小唐,便是这有趣的饮食文化的见证。
在这家总面积约十平米的小面馆里,早餐面的品种花样众多。单从面品上来说,就有碱水面和手工面的区别,加上肉臊的不同,可以拼配出十几甚至二十种吃法。
2.特色鸡婆头
“特色鸡婆头”是小唐给面馆取的名字。这种直接用面品名称做招牌的小店,通常都有着独到的制作手法,以产生出可以吸引并且长久留住食客的特色面品。
鸡婆头,算是自贡地区手工面的代表。其面片像包裹“鸡婆”头的长布帕而得名(旧时戏称女人为“鸡婆”)。
刚来自贡定居的时候,小唐并不知道鸡婆头的奥妙之处在哪里,只觉得这跟从小跟着父母一块儿做的铺盖面是一样的。后来在别的面馆帮忙做面,才领悟到自贡鸡婆头的与众不同。
“首先,面粉得好。”小唐骄傲地说。
“我现在用的面粉,全都是固定在一个老板那里进货。他那儿的面(粉)即使是河南新乡来的,都有好几种区别。我拿得可一直都是最好的那种。”
“有的客人来吃,看着我的面够白,以为添加了增白剂,那都是误会。”
“是不是好面,揉得出来,煮得出来,吃得出来(它的区别)。那种自然的麦香味儿,可不是添加剂能够制造出来的。”
土生土长的自贡人都知道,做鸡婆头的面是不需要发酵的,但需要时间醒面。面团除了需要徒手揉,还需要时间让水分子充分扩散到面团的各个角落。
小唐说,做鸡婆头的面团和刀削面的面团还不一样,这个得需要加多一些的水。多揉,多醒,才能使面团更耙活。
“有些人做鸡婆头或者做手工面,喜欢放碱,那是因为碱可以中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并且增加面的韧性,使面耐煮、不易破损。但我却爱放盐,俗话说,对于面,盐是骨,碱是筋,我给了它骨头,掺足了水,给足了劲儿,一样能使它食用起来有嚼头。”
在手工制面的行当里,对原材料及辅料的用量添加,全凭制作人的经验。从帮手变成亲自开店当老板的小唐,自然知晓一盆面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鲜活的。
与别家鸡婆头的制作不同的是,她通常会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揉面;但并非一直在使劲,而是掌握好间隔时间分三次进行。三次揉面的力度也有不同,因为面团随着时间的催化,软硬度并非呈直线地变化。
配比、水分、力度、时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面的质量,面团揉得越熟,扯出的经丝越匀称。
小唐说,鸡婆头和铺盖面的区别,还在于扯制时的厚薄程度。厚了不入味,薄了不绵扎;恰到好处的面片,一定是滚水下锅,猛火快攻,翻滚几下就能出锅的。看那面片的通透度就可判断制作得是否成功。
一碗正宗的鸡婆头,一定是白若羊膏,滑若胎脂的,浑身散发着独有的面香。出锅即食,只消加一些合着大骨炖烧得稀烂的黄豌豆泥,便有入口粉糯,嚼之有劲的爽口快感。
如此原始、简单的制法,唤出的却是难以忘怀的美味。
3.肉臊的演变
这是时代的产物,却是天性好吃且乐于改进的自贡人用来创作美食的素材。
几乎家家户户的自贡人都知道,日常剩下的菜汤和油,是极佳的拌面佐料,诸如水煮鱼汤汤儿和水面,冷吃兔余下的海椒油拌干担儿,回锅肉油最是提香的好手,豌豆蹄花儿汤淋鸡婆头简直就是绝配。
因为川菜的最大特点就是复合风味,而菜汤正是集聚了其中各种食材最终呈现出来的味道的总和,是多元的、丰富的;用这样的菜汤拌面,使汤附着在面上,将菜品的味道经过面条携带入口,简直就像是再次吃了这道菜,达到体验多重味道的美妙体验。
所以,自贡人吃面,归根到底还得搭配着肉臊的味儿。
肉臊是什么?是从传统担担面加入的臊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肉末、碎冬菜,演变至今,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多种川菜的制法,将加入的肉臊发展出了多个种类,从常规的红烧牛肉、爆炒鸡杂、红烧肥肠,到跳水青蛙、卤猪蹄,一些不常在家里吃到的,或是在寻常百姓家不容易做出来的美味“菜汤”,都是一碗好面的绝佳伴侣。
说到这儿,小唐面露伤感,她说,现在来吃鸡婆头的人都要加肉臊,但事实上,这样的手工面,还得是清汤白味儿最好,这样才能真正吃出这碗面的精华。
无论肉臊如何演变,无论食客的口味如何刁钻,在这个巷口做了四年鸡婆头的小唐,仍然愿意坚持自己的观念,保留她认为最好的制作一碗面的方式方法。这也是一些相熟的食客仍旧愿意不惜绕道,花费时间等待,去吃这碗鸡婆头的原因。
4.一碗小面的温暖
小唐仍旧每天五点起床,和面,烧水,炒制肉臊,等待着匆忙的人们停下来吃一碗她做的鸡婆头。
她相信,她的用心并不仅仅是为了招揽生意,而是希望带给食客们发自内心的温暖。
这温暖,依赖一碗手工面的传递;这温暖,依赖手工制面的人心怀善良;这温暖,需要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生活,赋予得如此这般美好。
注:原稿首发于“自贡美食榜”公众号,版权所有归属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