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仪式感,是强烈的。
从商周时,祭祀、战争、收成、迁徙、建造等,皆要先筮后卜。渊远流长的传承下来,也变了变味。
有句古话,人的生死是纸的正反面,一面是人一面是影,撒手去去,留下了影子,是为灵魂,陵墓放置不腐烂的尸体,等千年后合成一张纸在极乐世界存活,木乃伊就从此出现了。仪式的最初,也同生死关联着。这样的仪式感太沉重,压抑着千百年来人的血,人的思想。
仪式感的生长仪式那个女人,大清的实权统治者,他在参与修陵墓的时候,隐隐猜到了自己的下场,历来都是一样的,只是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哎……
叮叮铛铛的声音回荡在石匠的耳边,昏暗的灯光下落寞的眼,一旁的小伙子也才不到而立之年。他听到他们兴奋的私语,监工放话了!陵墓有一个出口,完事之后,这81个人都能走,石匠看着年轻人又闪亮了的眸子,无奈的笑了笑,不过是哄人的把戏,历史的相似,岂是能说变就变的。石匠后悔自己读了些许书、年长了几岁,不然他也能生出一点生的渴望,省的如此绝望了。被抓走的时候看着媳妇抱着孩子猩红的眼,回忆起和家人的种种,一个恍惚间,额上传来一丝闷痛,眼睛就黑了过去。
热的是嗡嗡的空气声,荒坡上到处是没了气息的壮丁,石匠睁了睁眼,看着发白的太阳,推开身旁的尸体。也不知道是哪个乱葬岗,也顾不得可怕,他突的兴奋了起来,忍着饥饿,撑着最后一气跑回了家,一家人抱在一起流尽了泪,好在捡了一条命,听闻那些被灭口的人,他梦了好多天充满希望的窃窃私语,和那个年轻人一闪一闪的眼眸。
仪式感的生长仪式当科学赶走旧时的仪式感,也缓缓生了新的“仪式感”。
生活要有仪式,很多人叫嚷着,连十来岁出头的小姑娘也这么讲,清早起来,需喝杯水,拉开窗帘,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每顿饭都要用刀叉,摆设陈列需有美感,尤其要搭得上摄影的构图。东西要精致有型。花瓶上的图画叫人感叹,叫人移不开眼,不管有否内涵,只怕一碰就碎了去。想想事业,感情的运势,星座的每日运势、性格分析。握着心理安慰话,想想情缘的苦涩、听听欲加的感情色彩,或是沐浴更衣,斋戒行礼,写写字、喝喝茶求得一线安慰。讲究的事,且要做到分毫不差。
也可知所谓仪式感尽然成了拖延症的新衣,只要没人死心眼的喊出来,当事人也乐于被这样蒙蔽。这些人,可以是父母,也可是看不顺眼的各辈。旁观者眼神的锐利,总不及旁观者说真话的锋利。在做事之前,所有的家具要准备妥当了去,少了哪一样,心里就空空的。
前人用仪式推测人与国的气运、用仪式完成生死伟大又压抑的课题,后人念成风水,落成迷信、成了享受,飘于轻浮。
也罢,仪式感在而今是慢去的生活,空心汤圆,再没了厚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