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曾读过长竿入城的寓言故事: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记得当时的通过这则故事思考的问题是:做事要从多角度来思考,这样也许结果会更好。
也好象长大了后,某一天,再去读这则故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那就是今天想要探讨的问题,示弱。
示弱在词条上,有这样的解释: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
然后与这则故事比对的话,引申就另一个意思,性格执拗,过于刚硬,不会变通。
说到这时,可能人们就想,不会吧,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的事,只是写一写说一说,遇上困难或墙了,谁还不会弯个腰什么的。
别说,还真不是书上写得道理,是这样不回头的例子真有,包括我自己。
有时候,劲儿一上来,火气冲得,还管三七二十一了,就想得不上去拼一把不枉活一回,哪会想后果了,那是一幅火拼的场景,不说看一次,就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的,此时说示弱确实也不合时宜,那是一种血性,是气场所在。
但很多时候,示弱还真有必要。
比如说与长者与上司交锋,意见不合,也许你的坚持是对的,也许你说出来的话不论成算有多少,这样敢说出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对方太强势了,而且他的权威不容别人质疑,如果此时他接受了,消化了,也就无后话了,如果他不接受,硬怼的话,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行,那就得有中间的缓冲力量,或者是得力的说客,或者是再仔细想想,找到一种合适的时间,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娓娓道来。
此时,也有两种结果:
一是成了,对方接受了,也算是皆大欢喜;
再一就是没成,再完善,再找时光,亦或是这个提议不成熟,无论力度还是拓展方面,还不足以达到掷地有声,亦或许在强者和智者面前,以他们睿智和博众的目光,还未看得上,未入了眼。
在坊间,其实也在悄然兴起一种说法,就是妥协艺术,让这个后退,唯诺的词,加上艺术的光华,这可不得了,也不禁让人多看几眼,然后也开始反思。
很多时候,自小到大,那样强势出击,意气风发的时候,真的少之又少,在生活中,年龄,思想,智力,在不断地成长,但也不得不说,在这样艰难的蜕变中,也在不断地向生长环境,自己的承受能力,来自自身和外围的压力,家人,外人,子女,同事,等等这些让步。
此时,也有两种结果:
一面在大刀阔斧地前进,长大;
一面又不得不妥协,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和平,才能平顺地前进和长大。
这后面其实是前面的铺垫和基础,也是它得以壮大的养份和后劲。
这样想来,示弱这个词,其实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学会适时的示弱,才能休养生息,才能所向披靡,也不知这样想对还是不对,共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