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不是“我可怜你”,而是“我和你感同身受”“我理解你”“我接纳你此时此刻所有的情绪”。
公式:安慰=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表达安慰本身就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既要向你表达善意,又要言行得体,不越边界。这是一种温和、有节制的力量传递。
要把“轻度”把握在这个水平上: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咱们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轻度介入,只需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叫“我会陪着你”。第二层意思,是询问对方有什么需求。你可以问他:“现在你需要我做点什么?”
提供支持
一种是情绪上的支持,另外一种是提供相关的经验。
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跟他沟通,你都得提前问一句:“你想和我聊聊吗?”。
第二种提供支持的方法,叫提供我的同类经验。什么意思呢?
当对方遭遇到损失,情绪又非常低落的情况下,你最不应该做的那件事是什么?是告诉对方,他应该怎样才是对的。你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一个参考:“你看,其实你不知道,我曾经也遇到过同类问题,当时我是那样解决的。”
安慰本身就是一个态度,是为了巩固你和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为了帮你疏解情绪。
不管我提供什么经验,我都是为了安慰别人,所以不要一谈起自己就没完没了,更不要冲上去给别人提建议,提要求。
在社交关系当中,你遇到任何人需要安慰的时候,都可以按照这个模板先给他发一条微信。怎么发呢?
开头先说三个字“刚听说”,什么意思?就是事情发生后,你别当第一个往上冲的,你要遵守轻度介入的原则。
“刚听说你遇到这个情况,我也不知道该帮你做点什么。反正我这边有几个便利,只要你需要,随时找我。别跟我客气,我随时都在。”
这个表达的结构,就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沟通。你既保持了轻度介入,也表达了你的热情和愿意帮助对方的意愿。这样的话,你就完成了一个得体的安慰,而且双方负担都不重。如果他需要,就找你。如果他不需要,他也能感受到你的陪伴和善意。
接受安慰,本身也是一个沟通难题。
第一个原则,自己能扛的,自己扛住,不要变成一个动不动跑到别人那寻求安慰的人,至少在职场上不要这么做。
不论别人怎么安慰你,那是别人的修养。但实际上,谁都愿意跟强者合作。
当然,如果对方问到你了,你就是不说也不好。这个时候,我教你个小方法,你可以这么说:“谢谢你的关心,你真好,不过我的负能量不应该让你来承担,我在手机上设个闹铃,这个事我跟你说3分钟。”
第二个原则,对于别人的安慰,无论如何要表示感谢。
第三个原则,也是最难的一点了,就是如果对方的安慰并不得体,怎么办?这个时候,别多想,赶紧画句号,这个句号就是“谢谢,谢谢你的关心”。用一个封闭式的结尾,其实就可以了。
能用愚蠢解释的,就不要用恶意来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