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明知道的,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指责的感觉,但奇怪的是,你却坚信你对别人的指责是因为爱。
你明明知道的,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指责的感觉,但奇怪的是,你还是固执地坚信可以用指责的方式去获得爱。
我的朋友小A和和她的老公小B的故事完美地呈现了这么一个特点。
小A前些天跟我数落小B的一百八十个罪状,来证明自己上辈子的确是造了很多孽才会遇到这么一个冷血,没有任何同理心的男人,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某一天,小A忙了一天工作回到家,发现老公和孩子都在玩手机游戏,饭菜都没做,憋了一肚子气开始张罗着做饭,一不小心把手切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
正在玩吃鸡游戏玩得起劲的小B赶紧扔了手机,翻箱倒柜地去找药酒和创口贴,没找到,又赶紧跑楼下超市去买了回来,然后一边给小A贴创口贴一边念叨着:都几十岁的人了,还会切到手,我真是服了,我每天都切菜怎么不见我切到?
小A一听就火冒三丈,吼回去:你到底是不是冷血的?你老婆流了这么多血,你不知道心疼,不知道安慰,你就知道不停地念叨,指责?
最后吵着吵着,以小B沉默沉默再沉默为结束。
小A是非常需要一个明确说法的人,所以跟我描述这个事情的时候,还要反问我说,你说我这个要求高吗?我只是希望得到一点关心和安慰,而不是指出我哪里哪里错了而已。
在这个故事里,小B完美地呈现了如何用指责去表达爱的,而小A则在用指责来讨爱。
因为我是小A和小B共同的朋友,而且我前段时间还经常没事到他们家蹭饭吃,所以每天都能看到类似的场景不停地上演,所有的争吵基本都跟此有关。
我和他们两个的儿子则是共同的观众,几乎可以预见,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改变,将来这个孩子的伴侣也有很大的可能性经常在崩溃般指责着:你为什么就不能心疼我多一些?为什么只有指责指责,不停的指责?
小B的妈妈曾经来深圳帮忙带过一段时间孩子,那段时间我恰好也住他们家附近,也曾经常去他们家蹭饭吃,所以见过小B的妈妈跟孩子的相处模式。
老人家看着电视,孩子自己一个人在旁边玩,岁月静好时,老人家几乎是看到不到孩子的,但是孩子摔了碰了哭了,老人家会马上应激从电视上抽离,跑过去,第一句往往都是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能来这里搞,现在摔了吧?痛了吧?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了?
情节严重时可能还要打一下屁股来加深孩子的知错印象。
由此可见,小B小的时候,这也是妈妈跟他相处的模式。
奶奶不爱孙子吗?
爱的呢,不然不会一下子从电视机的剧情中迅速抽离奔到‘案发现场’,但奶奶表达对孙子关心的方式跟小B表达对老婆的切伤手一事的方式如出一辙。
这就是小B 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表达爱的方式,一边做着明明是爱的举动,一边指责你为什么不小心,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你为什么不能从从前的失误中得到教训?
而小A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学习到的是,妈妈总在用指责来要求爸爸为自己做这个那个,小A学习到的是当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去指责对方的失误来得到自己想要的,包括关心、安慰和爱。
小A和小B长大后相遇了,在彼此的关系中重复着从小跟父母相处的模式,你用指责来表达爱,我用指责来要求爱,各得其所,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但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在重复着我们童年的幸福与不幸,有重复不幸的功能,还有一个疗愈童年不幸的功能。
能看到自己和对方在亲密关系中真实的需求,才是停止用指责的方式来表达爱和索求爱。
小A很痛苦,很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的建议是可以做以下三点:
第一,需要去看到小B从小是怎样学到这样的相处模式的,学会去看到和欣赏他行为背后所表达的。
他在看到妻子血流之后很快速找药品,这是他表达关心和爱的地方,同时他欠抽的表达方式背后也是在用他所会的方式在表达爱,只是这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方式。
看到真实的对方,对对方的抱怨也会有所平复,不向对方要对方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累积太多的不满。
第二,小A 也需要看到的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同时在复制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
小A在不停地创造机会体验当年妈妈同样的痛苦,同时也在创造机会让小B体验自己爸爸当年的痛苦体验。
也需要看到通过指责来要求爱是不可能的,人面对指责总是会反抗而不是服从,这样的方式只会让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三,改变自己回应对方的方式,才有可能让两个人的关系模式发生真正的变化。
明知道对方想要把你拷贝成他亲妈,你没必要一边真成了人家老妈的同时抱怨人家为什么不肯长大。
你想要的是一个老公,而不是多一个儿子的话,首先就要停止用他妈妈一样的方式去表达爱与需求,不要说我已经很痛了,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安慰我一下?
而是说我好痛,刚才真的很害怕,幸好有你!
直接就把他的指责性的语言给疲敝掉,一种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相处模式,慢慢地自然就会失去生命力。
在关系中,双方一起跳的是双人舞,任何一种相处模式的形成和持续都是两个人合谋的结果,谁痛苦,谁就先改变,一方改变了,另一方自然而然地也只能随之改变。
但愿我们都能学会好好表达爱,都能好好地享受被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