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长们,不要再用“惩罚”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了

家长们,不要再用“惩罚”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了

作者: 糖蟹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1:42 被阅读18次

俗语说打是亲,骂是爱,惩罚孩子甚至已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很多父母认为惩罚之后才能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惩罚孩子就是骄纵。可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的更好,就要先让他感到更糟

1.jpg

01

有一次在小区的儿童活动区溜娃儿,遇到一个小女孩,大约六七岁的样子,正玩得起劲,她妈妈从离她二十米远的地方小跑过来,并大声喊“NN,给我回家,打死你”。原来这位妈妈不知道小女孩出来玩了,她妈妈就一直到处找,最后在儿童活动区发现她时,火冒三丈,不容小女孩分辩,直接把她薅走,小女孩像受惊的小鸟,弱弱地说了句”我出门的时候跟你说了......“。

其实,这妈妈的这种做法我完全可以理解。我儿子一岁半的时候,有次带他去游乐场,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自己从游乐场跑出去了,我和朋友在慌乱中,找了他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感觉像过了一辈子,在这十分钟里我设想了各种场景,儿子被拐卖、被好人家领养、被坏人弄去乞讨等等,想到电影《亲爱的》中的场面,欲哭无泪。当我在游乐场外的天桥上找到他时,又气又喜,紧紧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心里满是愧疚。

这妈妈无疑是爱小女孩的,在她寻找小女孩的这段时间肯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她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让小女孩体会到爱,反而小女孩会觉得羞辱和内疚。我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可这句话是从家长角度说的,对于当时被打骂的小孩来说,怎么可能会把打骂当成是父母的爱呢?拥抱、抚摸、亲吻是爱的自然流露,打骂绝不是爱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打骂是爱,不如说长大后孩子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并选择了接纳和原谅。

2.png

02

我从小就比较听话,爸妈几乎没打骂过我,但是我弟弟就不一样了,他从小淘气,小学拿家里钱、中学时候打架、逃学、离家出走,可是让父母操碎了心,我爸妈对他的管教方式基本都是惩罚,拿钱的时候用银针扎他(我爸是医生,知道针灸的银针扎了不疼,只是想要吓唬他),逃学被学校劝退的时候就给他关”禁闭“,刚开始的时候他会拼命认错,表现很好,可是好景不长,过段时间又在学校惹事,一直到他高中毕业后去部队历练了一番之后,才开始务正业。

我父母一直的观念就是做错事要受到惩罚,不罚就是惯着他,是害了他,但是显然这种惩罚,并没让我弟弟变得更好。

我是89年出生,我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是在这种以惩罚作为主要管教方式的环境中长大。我的闺蜜,说她小学二年级做错事,她爷爷让他在村里的大街上跪着,她之前是那种很神气的小女生,这件事情之后,她知道要谨慎,倒是很少犯错了,当然也没之前的活力了。

等我们这代长大后,发现这种惩罚的教育方式,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根深蒂固。小时候的我们在”惩罚“面前,放弃自我、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看家长脸色做事;长大后,表现出同样的”退缩“反应,把自己伪装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却越来越不是自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即使长大后能理性看待,但我们避免不了,终会影响一生。

3.jpg

03

家长之所以这么喜欢使用惩罚手段,原因之一是,惩罚短期有效,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是家长不了解惩罚的长期效果。受到惩罚的孩子不可能会想 “谢谢你,这对我太有帮助了,你这么做是为了帮我解决问题”。相反,他们想的是反叛,或者以严重的丧失自我为代价而屈从。

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长担心不惩罚就只能骄纵孩子,他们害怕对孩子失去控制,害怕没有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而且,惩罚很容易,根本不需要告诉家长怎么惩罚孩子,他们无师自通,惩罚常常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性“的回应。但要采用有效的管教方式则需要努力,需要学习技巧。

家长热衷于惩罚的再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家长们,不要再用“惩罚”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了,那不是爱孩子,而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发泄自己本能的愤怒情绪。像对待朋友一样,跟孩子相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们,不要再用“惩罚”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jq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