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言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带小孩子出行,小孩总是不肯老老实实走路,天性如此,——尤其是五六岁,天真活泼的男孩子——他一会儿“踩左”,一会儿“踩右”,歪歪扭扭地前行,难得像大人这样亦步亦趋地走在正道上。小孩子“踩左踩右”的步态,体现了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的探索冒险精神。
但《四川方言词典》里解释“踩左踩右”说,它是旧时轿夫抬轿时协调步伐动作的用语:“起步,踩左——踩右——哦,扳角,打杵,嘿!挺腰!”“出轿啊——!”当然这是它的词源出处,引申出来,适用于要求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的群体或单位,“比喻故意闹别扭:你少给我踩左踩右的!”
由此可见,“踩左踩右”是一个贬义词,不管怎样用放大镜、显微镜翻来覆去地看,也发现不了一点褒义来。如你所知,我们的所有组织,属于捆绑式的关系,无不要求成员“一切行动听指挥”,圣旨一下,岂容商量质疑,于是只剩下“各就位,齐步走”了。
当然,内部实情也并非绝对的铁板一块,不是有股肱之臣“左右二臂”么?左右之间尚有逼仄的空间可供折腾、勾兑、调和,以争权夺利。左右之争,在异域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我们这儿,说穿了,不是路线之争,不是方向之争,不是信仰之争,而是“熙熙攘攘”的名利之争。今天“踩左”,明天“踩右”,皆是变色龙一般的生存常态。
因此,你可以踩左,他可以踩右,左右失和,兄弟阋墙,只要不违上,那都是甑子正确,没有断头之忧的。反过来说,如果哪一天左右不争,求同存异,真正团结起来了,那才是圣意之大忌。懂得这一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付给“踩左踩右”,以一种游戏人间的姿态(一认真你就输了),你离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就不远喽。
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人生总应该走在正道上,左了不好,右了不好,左右都不好,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具体到每一个千差万别的个人,什么才是他的人生之正道呢?除了用一堆大而玄玄、语意含糊的大道理作循环论证外,实在难以说得清楚明白了。
想起杨绛女士幽默地效仿其夫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而作的《走在人生边上》,就觉得这两口子像两个调皮的儿童,压根儿就没想走我们传统的“正道”。他们学贯中西,活得通透潇洒,视野和胸襟早就超越了我们固步自封的传统藩篱,无论是行笔,还是行走,总是远离潮流,也要行在“人生边上”。
——这也许就像浩浩荡荡的团体旅游,如果你走在导游划定的“正道”上,那么你看见的无非是前人的后脑勺,或者臀部,你只能听凭导游照本宣科地给你宣讲所见,只有走在边上,才有可能看见风景,看见导游嘴里不曾说及的万千景象,看见你愿意和不愿意看见的天地万物,那才有惊喜。
客观地看,钱钟书夫妇这种自我边缘化的“边上”心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特立独行、离经叛道,——因为催生和包容这种人格的民国不在了——不过就是一种遵循“正道”的方向,根据自我的一点小小心理需要而“踩左踩右”的灵活态度,近乎聪敏孩子之出格撒娇。所以,我们的主流正道意识,还基本能够接受:事前即使漠视,事后不妨追认。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八十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