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里最流行的话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身上的习性、特性,八九不离十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
今天下雨,孩子们干不了活,我们几个家长聚在一起,话题自然在教育、孩子上打转。
一番梳理发现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状态,几乎在我们身上能找到。
A妈妈直爽、泼辣,特别的有正义感,爱帮助人,而他家儿子也有这样的特征,即使自己事情没做完,看到伙伴不会做,会主动教别人。
B妈妈热心、贴心、总能为别人着想,而她家的儿子也会特别体贴,看到比他小的伙伴手上扎针了,怕伙伴睡着了压着手,会主动握着伙伴的手,并且提醒他注意手。
而我,最近两年来发现,很多别人一眼就能看到的问题,而我就是看不到问题的存在。
与人相处都是一副疏离的样子,对人对事都缺乏一定的热情。
而我的孩子也是如此,遇事于己无关,对周围的人事物也不太关心,眼睛里也看不到事情。
以前,我对孩子的行为不是太理解,他为何会这样,但今天突然意识到我就是这样的状态,孩子只是把我的状态真实呈现出来罢了。
但我却不接受,甚至认为是孩子爸爸造成的。
这还只是我们三位妈妈闲来无事,无意中聊起各自孩子的状态,从而梳理出来的点。
以前,我会说要想改变孩子,父母先要改变自己。
其实说这句话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
甚至有种:看到教育圈都这样说,我不认可这句话似乎不正常,就不配谈教育。
或者,孩子身上确实有我身上某个习惯,但仅此而已,没有深入的思考。
但今天的闲聊,让我第一次正视这个问题,让我把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真的想要去改正自己。
我身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来源于小时候被父母照顾得多,以至于我的潜意识认为,到哪里等着别人照顾、安排就行了,丝毫没有这个事情应该由我来承担,由我来负责的意识。
于是,导致了我眼睛里发现不了问题,看见不了别人的需求。
同时,小时候做错事被妈妈呵斥太多,以至于我认为只有不做事就不会出错,不出错就不会被妈妈呵斥。
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一般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做事,而是以等待为主,只有我确认做这个事情不会出差错时,才会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