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用了两年多的为知笔记宣布,将取消免费用户的同步功能,将免费用户完全挡在门外。有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免费用户,有人觉得这种策略是太着急拿未来的发展来变现。我个人觉得在商言商,有的公司需要圈免费用户来发展规模,有的则希望把更好的资源留给付费用户,但最终所有的公司目标都是盈利而不是公益,如何选择都无可厚非。
但就我个人来看,为知笔记和一般的软件不同,我作为一名用户,是长期存放着大量的笔记在它的服务器上,而一旦公司经营不下去,那么我积累了多年的笔记会有丢失的风险。而未知笔记选择对所有新用户一刀切,这让我不禁开始担心他的未来——而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有道云笔记还是为知笔记,都没有为用户提供一个一键导出的功能,一旦公司运行不下去,那么这些笔记都会面临丢失的问题。
最终选来选去,我还是回到了印象笔记——实际上它的免费功能比为知笔记更加受限,每个月只有60M的流量,付费功能则是每个月1个G,价格比为知笔记还要贵。如果一旦60M流量不够我使用了,那么我心甘情愿付费使用更好的服务,原因无他,印象比为知的公司更大,经营策略更好,倒闭的可能性更低——而万一真的倒闭了,起码还有一个一键导出的功能,这让我更加放心。
讨论某一款笔记软件的优劣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我想说的是我从为知笔记搬家到印象笔记时的一个感触。
当初选择为知笔记的时候,它的一项功能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能够在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时候,可以一键分享到为知笔记,方便日后阅读(后来其他笔记软件也相继开发了这个功能)。当时我关注了许多的公众号,也阅读了许多好文章,总觉得看过的东西要留下来日后再多看看。
于是在从为知笔记搬家的时候,我看到笔记本中有200多篇只字未改的文章——来自知乎的、来自公众号的、来自简书的。而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这些文章是什么时候、什么心境下收藏的,我完全没有印象!甚至看到标题,都不记得文章的内容是什么了。
除了文章,还有一些很好用的工具,比如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微软官方出的信息图制作工具Power BI,觉得不错,赶紧把原文一键收藏到我的笔记。结果是,直到我整理转移笔记的时候,也没有去使用过它,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名字。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是不是把「记笔记」和「稍后阅读」弄混淆了?
后来我和几位我很敬佩的朋友——他们都是那种和你聊天的时候天文地理出口成章的人——聊了聊他们在互联网吸取知识和记笔记的习惯,才发现我真的做错了。
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收藏的文章,依旧不是你的,一个字都不是,即便你把它们收藏到了加了密码的私人笔记中。而真正的做笔记,不是把知识放在一个地方供以后查阅,而是把它们真正纳入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
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1.几乎每天都在听音频、看文章的我们,能否用几句话讲出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内容?
2.同样是接受了知识,虽然我们不能复述文章中看到的内容,但如果我们是和一个高人聊天,哪怕只聊了一小会,我们都能够给别人讲述这位高人的见解,为什么?
从这两个问题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知识想要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光看光听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和知识本身进行互动。
第二个问题中,我们不是看别人的文章,而是和别人聊天,这里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疑惑,而我们记住的,能够转述给他人或拿来为自己所用的,一定是我们互动过的那一个知识片段。
经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我像别人那样看了好几本书,却感觉没有任何收获呢?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读书要带着问题读,带着解惑的思考方式去读,其实这在根本上也是与知识互动。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也不难解释,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大脑,是有一个完整而自洽的逻辑体系的。新的知识进入我们的意识,就好像一个新人搬进了一个社区,他与这个社区里的所有人都没交谈过,也不认识,那么当这个社区组织什么活动的时候,谁会想起这个新人呢?而我们常说的「书到用时」,也就是我们意识中无数的认知聚在一起开会选举出一个临时的领导,哪一个知识碎片可以被选举出来?一定是那些「与其他人认识」的社区成员。
就像下面这张图所表达的,在一次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许是读一本书,也许是看一篇公众号文章,或是与其他人进行一次交流),只有我们与之互动过的知识,才会正式入住到我们的头脑中,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2732/fbec895f44923b8c.png)
回到上文中我提到过的工具话题。我是一个工具爱好者,几乎每天都钻到互联网上寻找那些提高效率或带来设计感的东西。有一大部分我都详细观看了他们的使用方法和窍门,并把这些介绍存到了我的笔记中。但几个月过去了,我依旧不会使用他们,哪怕是到了该使用他们的场景,我也想不起来有这样一个工具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
而那些我能够随时给他人推荐、随时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的,一定是我自己使用过,并写下使用报告的工具。
比如去年看到的,云文字的制作工具Tagul - Word Cloud Art,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为自己的公司制作了一个宣传画,并把使用过程手动写成一篇短文。现在我还是无需回看教程就能使用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2732/991059a208646781.jpg)
再比如这个MagicaVoxel,我不仅用它做了一个宣传画,还写成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详细介绍软件的每一个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2732/15cb7a0d8cd01dc2.png)
这样的行动实际上就是通过互动把「别人的知识」成功嫁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经过这一番思考,我重新整理了自己「做笔记」的思路,并最终选用了两个比较好的工具,供你参考。
思路的核心就是:把「稍后阅读」和「整理笔记」严格的分为两个步骤执行。拿「与高人聊天」打比方,收藏文章的「稍后阅读」就是约见这位高人,而「整理笔记并写下自己的观点」才是正式的交谈。
首先,好文章还是要收藏的,因为我们在看到一篇好东西的时候,不一定正好有时间细细把它读完。在这里我的建议是,使用一个统一的工具来收藏各个平台的文章。
如果你在微信里收藏公众号文章,在知乎app里收藏好答案,在简书里收藏好故事,那么很可能下次你想重新阅读一个关于特定话题的文章时,你会完全不记得收藏到哪里了,找的焦头烂额。
这方面的工具在寻找和筛选的过程中,最终被我选中的工具是收趣云书签。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2732/823977673f68af22.png)
使用非常方便,在这就不讲如何使用了。它几乎可以兼容所有主流的app,以及公众号文章。觉得不错的东西,就一股脑的放到里面,稍后阅读吧。
当然,作为一款国产软件,如果你对它的未来有那么一些担忧,也可以选择更大的国籍品牌Pocket 。
它和收趣一样很好用,不过高级功能需要付费。对我个人来说,收藏软件的安全性就远远比不上笔记软件了——如果一篇文章我收藏了2年还没看,那估计也就不会再看了。所以我最终使用的还是国产免费又更轻量的收趣。
第二就是笔记了,前文中讲到考虑安全性,我还是选择了印象笔记 。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2732/b83065e701c6ee67.png)
具体笔记该如何分类,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只要方便日后查找就可以。另外印象笔记的最大好处是支持文内搜索,也就是即便你的分类和标签添加的不够详细,也可以通过搜索一个关键词找出所有相关的笔记。我只想给出一个最重要的建议:
笔记中的每一个字都一定是手工录入的。
虽然印象笔记有很方便的网页剪报、收藏文章的功能,但我建议这些功能你一律放到收趣云书签中去实现。记录笔记的过程,一定是专注而用心整理的过程,手功录入就是最好的办法。当然,用手机的你也可以利用讯飞等语音输入法更快捷的录入,但是,一定不要复制粘贴,更不要一键收藏。
进一步的建议是:每天留出45分钟与新知识进行交谈——早上15分钟,到公司整理路上听到文章里有用的东西,晚上15分钟,到家整理下班路上听到的知识,睡前再15分钟,整理今晚阅读的文章或书籍里面的知识。
一个题外话是:知识的出处其实很关键。有一次我和母亲聊起现在网上这么多文章,该信谁的?我给她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办法,信那些有明确出处的。因为知识是一个正向积累的东西,而吸收知识则是一个反向追溯的过程。一个观点也许你不了解也不知道到底是对是错,那么它的出处就很关键。比如一项关于健康的研究成果来自于一个实验室的试验,这个试验来自于一个关于健康的理论,这个理论又是从更基础的干细胞理论衍生出来的,那么这种「可追溯性」就加强了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因为这个知识链条中的任何一处出现了错误,都能够被人指出,而不像那些营销号烂文章中不知出处的观点那样,读完了你爱信不信,连基本的辩驳都无法实现。
所以在记录的过程中,我强烈建议你在笔记中加上,这个知识是谁说的,来自于哪里,基于什么其他的知识。此外,为了与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的融合,也可以加上这个知识与自己以前的世界观有哪些矛盾,或刷新了哪些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每次只给自己15分钟,哪怕只写下寥寥几句话,也要远远胜过收藏100篇文章。坚持与新知识对话,这种记录日积月累,才会慢慢让你成为更丰饶的人。
这是我在2017年的第一个转变,急急分享给你,希望能有一点点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