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英语为常用语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Do the right thing.翻译成漢语,也可叫做:做正确的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起码在我所接触的主流西语中,这句话可以成为我的“仰之弥高”(摘自《论语·子罕》)了。道理是一样的。做正确的事,实际上人生就这一句话,完。
结束了,没了;所有的道理凝练出来,就这一句话,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道理是一样的。你心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你心里都知道的。‘正确’,在每个人心里,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心里就有做人的全部道理,那都是正确的。但你能了解多少,懂得多少,以及做到多少,那是不一样的;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摘自《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这话说的极对。孟子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摘自《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为‘正命’,桎梏死,非正命。这也说的极对的,且,“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摘自《孟子·离娄下》)先圣和后圣,他们的办事标准是一样的。真理在我们心中,可是由于‘力不同科’,有些人能够“主皮”,既:穿透靶子,有些人不行……其实修行,何尝不是。
我们初生拥有的这幅身体,决定了我们未来人生的许多事情,这是不可逆,且某种意义上固定好的。身体不同,就叫:力不同科,有些人天生力强,强是相对而言;能往里钻,能向内求,最终穿透薄雾,找到了自己的心。
有些人天生力弱,弱是相对而言的,即便用尽全力,依然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是而非,没有悟道。这是注定好的。努力有用,但是天生無法改变。
道理是一样的。但其实,命运并没有“优待”任何一位看似“了不起”的人……命运从来是理性对待任何一个人,命运从来是叫:谁行谁上。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曾几次借‘天’,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摘自《论语·子罕》)在这里,孔子并没有罢自己视作是一个纯粹的普通人,在这里,孔子罢自己视作为继承‘斯文’的‘道统’,道理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奉道’的。这个‘奉道’,既是:有道之人。
这样的人,是承天命,和“事天”(出自《孟子·尽心上》)的。所以先秦的儒家,孔,孟时期的儒家,是特别重视自己个人能力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摘自《论语·宪问》)正此谓也。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没有本事,这点很重要。
所以孔子时期的儒家,包括后来孟子本人……都极为重视个人的修养。这是最重要的。自己有本事,学问是为自己(而学),让自己通透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摘自《论语·宪问》)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摘自《孟子·尽心上》)無论寿命长短,都修身以待天命,这就可用以安身立命。“子畏于匡”,孔子自信自己有本事,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不在兹乎,我(指孔子本人)就是继文王以后的‘道统’。文不在兹乎,故:“匡人其如予何?”你个‘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奉了道’的。孔子是道体,有这个本事;所以他完全罢自己“交给”天。不是“信”天,更不是,也绝不是“迷信”。而是最务实,最实际的:信自己了。道理是一样的。颇有点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摘自《庄子·内篇·德充符》)地意思。也足以表明,孔子是处于‘天地境界’了。
1.
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桎梏,人人都有。孔子有本事,道德修养很高,也奉了道,是道体。孔子的一生,是打穿了‘障壁’,明心,见性,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的一生。但这是因为孔子是:‘明心’,孔子是明心,孔子才能:见性。
2.
而很多人之所以不能穿透,既:不能‘主皮’,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明心’,而是因为孔子所说的:“力不同科”。壁障不同,‘桎梏’不同,导致有些人不能‘奉道’,不能‘主皮’(穿透靶子,见性)。这也是:“古之道也”,既:以前(古)就安排好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儒生而言,‘明心’是基础。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正月初二 作于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