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寒假生活

作者: 李雪芹N3032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09:32 被阅读13次

                  迎小年亲子朗读

        刚一放假,就看到项城课题群准备举办“迎新春亲子朗诵会”,时间定在腊月二十二的晚上。读大学的儿子一回来就被我盯上了,经过再三央求,终于答应和我一起朗诵。2019年1月27日晚上7点,项城市课题群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迎来了“迎新春亲子朗诵会”。十五位妈妈领着一群孩子,团圆在新年的欢声笑语里,品尝着新年的味道,畅想着新年的梦想。

        我和儿子朗诵的是毕淑敏的散文《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我轻轻读着:“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满眼泪花。儿子拉着我的手:“打与不打,都是爱!我们都懂得!妈妈,谢谢您!”朗读结束了,母子情深的娘俩陶醉于文字中,沉醉在回忆里......

        亲子诵读开启了我的寒假生活。

                迎大年师生共读

        寒假前,我就和学生约定共读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尽管已经读了几遍,这次我还是认认真真、一字一句、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把“爱”表现得深入透彻,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挚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小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中,时不时地插入了爸爸妈妈的信,这就是父母给予的爱吧!当你成功时,它会与你一同快乐;当你伤心时,它会给你安慰;当你不再需要时,它就会默默退出……

        安利柯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慈善的父亲,温柔的母亲,还有一个疼他,爱他的姐姐——西尔维娅。

        安利柯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们。爱抱打不平的卡罗纳,爱扮鬼脸的开心果“小泥瓦匠”,性格阴郁又暴躁,却爱护妹妹的斯达尔迪,永远考第一的德罗西,爱虚荣却很善良的沃提尼,经常挨父亲打,却从不埋怨的波列科西……

      当我再次读到安利柯和老师离别时,仿佛看到了老师就站在我的面前。老师揉着眼睛,哽咽地说:“孩子们,我们相处了一年的时间,从陌生到熟悉。我要感谢你们的童真和热情,让我这个老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请原谅我偶尔的苛刻和无心的伤害!”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告诉我们:爱,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它,离开了它,我们就无法生活。

        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能仅仅当一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书育人”的专家,让爱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随风潜入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除夕夜共看春晚

        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有一条:看春节晚会,选出你最喜欢的节目,并写出喜欢的原因,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可以是一篇文章,字数不限,先发在微信群里,然后写在专门的寒假作业本上。并且强调这个作业是师生共同完成。

        初一一大早,我就在家长群留言:“亲爱的孩子们,春节晚会陪伴我们送走了狗年,迎来了猪年,你是喜欢相声、小品、魔术、歌舞、还是杂技?请你大声说出来!”接着,我就把我的“作业”先交了上去。

          今年春晚我最喜欢的节目是小品《占位子》,这个小品提醒我们: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和学校,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和对老师的信任。正如小品最后沈腾所说:“家长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了,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学生发来的作业:

        我喜欢《少林魂》节目场面宏大,演员众多,巧妙变化,震撼人心,不但有喜庆的“福”和“春”,还有五星红旗,祝福祖国日益昌盛、繁荣福强。

        我最喜欢的是孙楠和张杰演唱的《时间的远方》,在这首歌里,孙楠与张杰的声音像孤独的飞雁穿过云层,寄一封家书给远方的亲人。

        我喜欢小品《站台》,高铁站台上,四对不同年龄段的夫妻,在对待春节回男方家、还是回女方家过年的问题上,带来四段不同的人生故事,每个故事都融汇了人世界间的温情和暖意。

        我喜欢岳云鹏孙越合作的小品《妙言趣语》,其中有个字“瓩”,读作“千瓦”,原来真有这个字啊,长知识了!

        我的寒假生活离不开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陪伴!

                我们都是追梦人

        大年初二是姥爷的忌日,这个话题打开了亲人们的话匣子,勾起了舅舅的回忆。舅舅让我看了他追忆姥爷和姥姥的文章,细细品读才知道姥爷一生是坎坷的。姥爷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反右”开始,姥爷在“交心”运动中向学校领导提了几点意见,在上边督促要完成“右派指标”的压力下,姥爷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月工资由38元降到34元并发配深山,在“大跃进”的炼钢厂进行改造,天天上山背矿石。后来在党中央反思“反右”和“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由于山区学校

        缺乏师资,领导让姥爷回学校任教,先教小学,后教中学,一直到1977年平反昭雪。1980年夏天,在学校呆了36年,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姥爷因病提前退休了。

        舅舅因为姥爷的原因政审不合格,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无论是在的田间劳动,还是在山上放牛,或在水库工地挥舞锨镐,舅舅始终没有放弃自学。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因为缺人,舅舅被推荐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他利用放学的时间修理桌凳,修葺房屋,利用星期天时间到10公里外的代销点购买厨具、到中心学校借阅教学资料,又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上山砍抬杠、摘木耳、拾橡栗、挖药材,把这些卖了后再添购教学用具和学习资料,每个学生都不用交书费学费,而且还有伙食补助。那些面柜、风箱、碗筷、竹篮等用具是村里群众送的,那些铁锅、脸盆、菜刀、门锁都是在公社开会学习时一件一件背回来的。

        舅舅还在农闲期间办夜校,辅导青壮年农民识字、读报、记账、打算盘,很受当地群众好评。因为干得比较出色,4年后的1976年秋季,组织上把舅舅调到中心学校教初中课程。

        十年动乱结束了,姥爷的问题平反了,国家改革开放了,师范招收民师了...舅舅第一次参加师范招生即被录取,在方圆几十公里内是唯一一位“中榜”的人,很快成为山沟沟里的“英雄”,完成了“鲤鱼跳龙门”的奋斗!

        同是教育人,同样的教育梦,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姥爷的教育梦是带着遗憾的,舅舅的教育梦是自己走出来的,我的教育梦更需要自己去奋斗。

        姥爷,舅舅,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家族的教育梦,我来接力!

        看诗词大会 品诗意人生

一年一度的诗词大会在大年初一如约而至。诗词大会陪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过,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过,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道文化大餐,我每场必看。必看的理由:一、它有优秀的主持人,董卿的主持风格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二、它有优秀的点评佳宾,王立群老师博学多识,谈吐稳重;郦波老师才俊儒雅,谈吐柔和;康震老师多才多艺,谈笑风生;蒙曼老师,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杨雨老师妙语连珠,沁人心脾。能在这样的节目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值得尊重!三、它有不少高水平的选手:连得四期擂主的初二学生邓雅文,同样是少年选手的陈滢,清华卫星工程师靳舒馨,北大博士陈更等等,他们都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

      《中国诗词大会》充满了正能量,对我们学习、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好的积极意义!我每天都给学生发收看诗词大会的温馨提醒;我每天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收看诗词大会,并且在家长群里和学生互动;我每天都在第一时间给学生播报诗词大会的赛况。

        中国的古典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年青一代去传承、去发扬。同时,古典文化在传承发扬的时候,也需要教师去传播,让古典诗词、古典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就是我一位小学教师的寒假生活,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富贵炫耀,却有亲人和梦想,还有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位乡村教师的寒假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bo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