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文学,喜欢读书,从而慢慢的也开始尝试的写写文章,就这样又不经意的看到一些互联网平台,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慨,写写自己的内心,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从过去的空间,到博客,再到微博,过了不久,突然之间,有人发现写文章可以赚取受益,于是就开设了自媒体,运营一段时间,发现有点创作源泉枯竭的感觉。
但同时又看着自己的什么所谓的自媒体等级,还有就是粉丝数量在不断的变化,减少或者增加,又会产生一种外来的压力,或者莫名的感伤和失落,复杂的心情掺杂着这一路,走过了一年、两年却发现自己遇到了一种创作的瓶颈,这种瓶颈不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突破,而是来自于外界的要挟。
有一天,我们会停下来回头疑问,我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开始的?文学的爱好,就像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升华,也可以看作是灵魂的洗涤,文学从来都是用来养心的,而不是养我们的肉身,当抒发感情到获取收益,然后一步步的想通过文学养家糊口,我们就开始慢慢脱离了自己曾经的初衷,由过去宁静的心灵时间,变得每天烦躁不安,随着数字的跳动,自己文学的初衷开始走向功利。
虽然在我们彷徨的时候,又总会出现一些励志的故事在我们眼前,我们发现与我们处境是如此的相似,但这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幻?是一种迷失还是一种价值的背离?文学当成养活自己的方式 我觉得前提是不要把这个当成目的。
我们的事业、工作都可以在功利之路不断的前行,唯独文学的爱好,我们为什么不能与功利同行,因为灵魂与功利从来都不是一个方向,当我们因为功利之下的那些数字跳动,你为此而触动的那一刻,你养心的初衷就已经失败,你的文学梦想也必将走的坎坷。
没有心的文学,从来都是干瘪的,贫瘠的,如果你试图想用那种世俗的文学打动你自己,我想你自己都会怀疑你自己,同样自己都打动不了的文学又怎么打动别人,文学作品是一个人的心灵,一个满脑子功利的人怎么可能装下足够动人的灵魂?
鲁迅如果没有一颗悲悯世间的心,那他的文笔再犀利,对抗敌人再有力,他只会是一个出色的战士,但绝不会立站在今天这个文学史的位置上,同样周作人,他虽然没有写出像鲁迅一样理性批判的文字,来与世界抗争,但感性的表达,和对文学的认识,同样有不可撼动的文学历史价值。
文学是属于心的文学,它在你养心的同时,你才会有心的表达,心不能感受到文学的滋养,我不相信心会表达,如今的很多文学作品,虽然有什么名人推荐,或者挂着什么某某的头衔,但文字间都无不充斥着铜臭味,弥漫着功利情绪,写者无心,读者却有意!
文: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