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痛苦的状态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不着相的境界。普通人最容易执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的咒读多了后就容易否定一切,意识到既不能执有也不能执无后,又发现自己知上悟了,行上却难以落实,难以知行合一。这怎么办?
答案是修忍辱。
“六度波罗蜜”,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就是忍辱,布施就是度众生,持戒就是破一切相,忍辱就是不生知见。“知”是知道不能着相,“行”对应的就是不要生知见,这就把知和行合一了。
忍辱就是忍着不要生知见,如果生了知见,那就忍着知见给你带去的痛苦,不要有所反应,如果因为知见产生了后续的行为,那就是造作了,造作就会积业障,你的心就会越来越糊涂,烦恼和痛苦就会越来越多了。
(当你对一件事生出执着,考虑乃至有太多想法与观念时,会心生烦恼增加痛苦,自我会钻牛角尖,会产生评判心,想探求究竟,得出结论,也就是所谓着相了,有哪会有清静心呢?要懂得修行忍辱,破一切相,不生知见,放下见惑与见思,头脑中稍有矛头,马上要忍辱下去,不让自己头脑中产生诸多念头与看法,不评判,不去追究,不滋事也不挑事,近量远离诸相,和平相处,也算是当下的开悟与解脱。
又一次重新认知知行合一。以为知道了就去行动意思,这里更深一层,知”是知道不能着相,“行”对应的就是不要生知见,这就把知和行合一了。)
关于忍辱有几个主要的功课:位高时不傲慢放纵、被侮辱时不怨恨、外界变化时不烦扰。一个比一个难,但忍辱的修行还有一个终极难关,那就是要忍到不觉得自己在忍,忍到不需要刻意忍就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知见。那就是佛的境界了。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我们不再着一切相,把一切都放下,包括放下本身也都放下,所以是既不执有、又不执无,所以最后佛说了一句: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平凡人做到一条都很难很难,通过学习明白后,先开悟领悟再去知行合一,在领悟中慢慢渐行,一点点靠近,注意自己言行与举止,学了佛智慧,内心平静很多,回看过往,不值得的事太多太多,从而内心痛苦无助,而一切都是自己修行所为。改变接受吧!从此刻开始学习佛的智慧,远离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