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口罩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3e2d7c76638e8c5e.jpg)
开学多少天了,我还没有看到过孩子们的全脸,大家天天戴着口罩相见。不过,我完全能分得清谁是谁。
还记得上个学期,沈老师带着各班的一群孩子一起去多媒体参加活动,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其中一张里,有个小半个脑门和一缕发丝,看不到鼻子眼睛,我就指着这一点点小脑门对沈老师说:“这一定是珺逸!”没带过班的她大为惊异。
所以,尽管天天只能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对于我来说也毫无辨认压力。只是,戴着口罩上课说话的确是不舒服的,声音含混,孩子们上课的纪律又一般,为了始终拉着他们的注意力,我上课就得像个段子手,尽量把语言放得诙谐些,再把扩音器开大,让每个孩子听得清楚。
昨晚看到通知,现在孩子们在校园内部已经可以摘下口罩了,这个通知又让我开心,又让我担心。开心的是孩子们终于不用全天被束缚在口罩里,忍受着呼出来的水汽的闷热了,担心的是一旦没有了口罩的提醒,孩子们可能又会不知不觉玩到一块儿去,造成更大的风险。
早上,我看着孩子们戴着口罩进校园,然后按已经习惯了的流程站在门口进行手部消毒,然后从兜里掏出健康卡,夹在消毒凝胶旁边的小夹子上收好,再走向自己的课桌 ,拉开座位,放书包,把日记本交给我,然后把各科作业放在指定的座位上,这样行云流水的秩序感,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常规的慢慢回复。
于是,我不打断他们,准备等第一节课铃响以后,再跟孩子们说摘口罩的时候。正好,隔壁班的蔡老师路过,看到孩子们还整整齐齐戴着口罩,以为我没看到通知,性急地冲我嚷起来:“还让他们戴口罩干嘛呀,能摘啦!”又赶紧跟孩子们说:“在教室里可以摘口罩!”不知道通知的孩子们顿时就欢呼雀跃起来。
生活中平凡的小美好
今天又花了两个小时给孩子们的日记本上写评语。
事先问过孩子们,有没有不能接受我在日记上写评语和画画的,他们都表示可以接受,我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
这些日记里,写到了晚上的散步,也写到了自己弟弟妹妹身上的囧事;写到了昨天的雷雨,昨天打雷时学校某个班级传出的尖叫声。在某些凑字数的日记里,我甚至知道了谁家的“二宝”去打了预防针,谁家的一日三餐菜谱……
不对字数有要求,不对内容有要求,只要求他们先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就好。在他们的笔下,整个班级学校和家里的事儿都变得立体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d8c2f3bce3587de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a65a37e2136318ba.jpg)
有不少日记里都郑重地写着“请老师帮我保密”或者画着加密的图标。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有些事实在看不出为什么要保密,只能觉得大概是孩子们想试试这种新权利,或者觉得很酷吧。不然,“昨天下午下了雨”这种事,我到底是要怎么才能守口如瓶呢?
有些内容,是真的“绝密”。这些同学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偷偷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写完日记以后突然觉得心情很放松。其实,这也是日记的功能之一。我们利用日记记录下日常的生活,不仅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找到美好,还能感受到自己独特的情绪。日记是一种锻炼遣词造句、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也是一种对自己进行沉静、反思、宣泄的途径。
还有些内向的不好意思的同学,在日记写到自己和哪位同学闹了矛盾,或者班里的哪位同学的言行给大家造成了苦恼。连续两天,这几位同学的“出镜率”都很高。都说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既然有个“育人”职责,那看见学生做的不合适的地方,不提醒就不称职。我把这位同学请到办公室里来。
这位同学很委屈:“大家都在说!XXX、XXX和XXX也这么说话!”可是,“大家都这样说”的话,就对么?现在有不少网络流行语,大家都在说,说的人也许都很开心,听的人开不开心,能不能接受这样的用语,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是流行的东西就是好的,也不是“大家都在说”就是可以用的、洁净优美的语言。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甄别,去挑择,而不是随大流,全盘接受,这就是我们读书学习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