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Science作为学术界的两大神刊,最近纷纷站出来为博士群体做心灵massage——
Nature发表社论说:
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 读博不该有害健康!
Science也跳出来,表达的观点如出一辙:
如果在读博过程中觉察到不适合,你可以选择退学。
只可惜,与这两篇文章一同出现的,是今天的一则令人悲痛不已的新闻。它们再怎么劝,也没能救回一个年轻的生命。
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生Huixiang Chen在修改被收录的顶会论文时发现原论文不严谨,但又在导师逼迫下覆水难收,甚至被逼学术造假,可想到他自己将面临名声败坏,职业生涯无望的境地,进退两难,心态崩坏,结果走向了绝路。
其实,不出意外的话,他在七月份就可以毕业答辩了。
可惜,这世间没有如果可以重来。
年轻人啊,你为何如此想不开?你为何拿别人的错误和刻薄来惩罚自己、惩罚你至爱的父母?
这世间,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可以高于生死。
活着,当你毕了业,就可以永远摆脱你的导师,继续做你喜欢的研究,做你崇尚的有着崇高道德品质的学者,甚至当你自己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就可以举报你老板的学术不端啊。
可现在,你自己死掉,他还是会逍遥法外,继续发着有着假结果的假论文,那你白白丢掉的这条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直以来都感觉,中国学生读博不顺走极端的例子很多。也许这一定程度上源于我们东方人的教育和思维——毕不了业,你就是loser。所以即使面对不公,即使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不适合,还是不敢跳出来反抗权威,不敢quit,把巨大的压力埋在自己心里,最终走向深渊…
其实,当你读不下去的时候,退学,真的没啥!
在Science的这篇劝退文中,列举了很多读博多年最后退学的例子。这些人有的对科研丧失了兴趣,读博读了八年,最后一无所有的退学离开;有在读博时发现对不同的事物的激情的,一个喜欢教学,然后退学后专心在油管做网红,主攻物理和数学的教育传播,一个发现自己写小说的天赋,成为专职小说家;也有对学术灰心的,就是不想在学术圈继续了。
Schulz说的这句话对我很触动——“我在学术界看到了很多压力很大、不快乐的人,他们是取得成功的人。如果这就是成功,那么也许我不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
生命只有一次,但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形式。
读博只是对某一种生命形态的尝试,试过,觉得不喜欢或不适合,抬屁股走人就是了。如果因为一次尝试,把自己的头发熬秃了,身体熬毁了,甚至连命都熬没了,又有什么意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