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徒,真的吗?
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一句是引导语,是对是错,我们不必去计划它,也没有必要去抬杠的。
人至察则无徒,至察,就是观察入微,清楚明白,后来引申为精明过头,斤斤计较。意思是说,一个精明过头,算尽占尽的人,是不会有明友的。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很多人信奉为处世哲学。但是,难得糊涂的糊涂,是外面糊涂,内心并不糊涂。所谓的难得糊涂,就是装糊涂,有不去计较的意思。如果内心糊涂,是做不到难得糊涂的行为的,达不到蕴含在其精神中的那种境界。
我觉得,一个人,对人对事观察入微,内心清楚明白,这本身并没有错。如果有错,也是指向认知之后而做出的错误的行为。
贤文说,但过三五日,相看不如初。那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初心,也是因为没有包含之心。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为人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的缺点短处,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为什么还可以包容和爱护?因为父母,对孩子有着不变的立人达人之心。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有立人达人之心,即使至察他人的缺点和过错,也是可以包含他人的。一个可以包容他人的人,又怎么可能没有朋友呢?
因此,我们不但不要拒绝明白,而且要在明白上做工夫。对人对事,都可以观察入微,分析个明白,尽量的做到心里真真正正的明白。在这个基础上,配合立人达人之心,就可以包含他人,就可以成人之美,也就可以交到朋友,结识同伴了。
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一个人,如果有立人达人之心,包含之心,那么,人至察则无徒,对他来说,是不成立的,只是一个伪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