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88838/074e57721b580f20.jpg)
20170707
历史类的书在我的世界里一直是那类该读却没兴趣读的书。而读演绎版的书又不过瘾,曾经咬紧牙关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可是如今翻看跟没见过似的。正想放弃治疗的时候一个喜欢哲史的朋友点醒了我,让我又想起那句“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的口号。
马上燃起来,冲上知乎问问成人怎么学习历史,找到一位喜欢的作者的回复,摘抄如下: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
作者:马伯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2414/answer/198865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被指点得既惊艳又害怕,吞吞口水,还是听朋友劝,找找喜欢读又读得进去的历史书先入个门吧。
从书柜取出几年前买的“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开始看,计划十天通读两遍,整理好笔记与心德。
开篇受益哦,原来“讳疾忌医”里的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的那个齐桓公,此人是田氏代齐以后第三代君主田午,田午不是正当继位,杀死自己的哥哥侄子篡位为君,死后谥号为桓,史称齐恒公或蔡桓公。
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春秋霸主齐桓主是公元前685--前643,扁鹊是公元前407--前310,两人相差278岁呢。
历史万不可道听途说,望文生义。
20170708
作者试图论证“五德终始说”是谬论,是政治发展的产物。
每个朝代都需要有个德性来让证明取而代之是天意。
什么金木水火土,哪个相生哪个相克自有天数之类的,还兴师动众套用故事。比方说最早的黄帝,碰见过黄龙,还有一条十多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黄色属土,蚯蚓也属土,所以黄帝土德盛。到了虞舜,又称作虞朝,虞朝就是土德。虞朝后面是夏朝,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所在之地草木茂盛,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木克土哪。
德性不能自封,得靠祥瑞、祥物和谶来确定。
20170720
12345,金木水火土。不管是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还是汉皇室的刘向、刘歆父子的新五德终始说,都是围绕政治,服务皇权,拱固自身地位的“实用学说”,一步步根据当时所需或是预感未来所需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有些是根据事实来修正前人的理论,有些是根据理论来修正事实。这好比,下过结论再找证据,只要“顺天应时”,再根据“乌合之众”的心理学理论,大家都没啥主见(或不愿发表意见)的时候, 只要有人肯站出来嚎一嗓子,不差附和的人。始作俑者只要得到最高皇权认可,便会越玩越嗨,常常对自己的“预言自证”迷恋不已。
司马迁作为汉朝的臣子,写汉朝的历史就身不由已,有些事情明知道是真的他也不敢乱写,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假也必须记录在案,这个汉高祖斩蛇的故事就属于后者。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件情事儿原本《史记》里并没有,是后人学术造假,硬给塞进去的。
所以,历史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不全在书里,也不在老百姓的口里,在于你窥探思辨历史事件的能力。再不济,看看有些“历史史实”与理论换个朝代是否能逻辑自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