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首句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成长的路上越行越久,就会发现一个道理:
现实中的很多事情,不是非对即错 / 非黑即白的 ; 生命中遇到的人,也不是非善即恶/非友即敌的,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人或事,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单纯用“对”或“错”判断这个世界的话,未免有失偏颇。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曾听老师说过,西方社会是一个二元社会,讲究事情的对立性,要么是错,要么是对;而中国正如《道德经》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多时候事情就不是对立,而是并存。
中国人做事讲究掌握尺度,善于把握分寸,是处世最重要的艺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2777/00bc3905f226ea58.jpeg)
对错在生活中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有时候无结论,才是最好的结果。
以吵架为例,亲密关系中吵架频率会更高。父子吵架、夫妻吵架、兄弟吵架、闺蜜吵架……身边吵架例子多不胜数,但可以回想一下,每一次吵架若是一定要分出个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最后往往是亲密的双方不欢而散。
有的时候你吵赢了,争执对了,却发现心散了,感情也淡了。
从亲密关系的吵架中我们会发现,解决吵架最好的方式,就是双方各退一步,相互道歉、相互反省、相互承认错误。
这样的结果是没有吵赢,但是在感情的相处中,你是赢了!
有的时候,对错不是最重要的,适时的让步,恰如其分的示弱或道歉,会是感情的加速剂。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吵架,钱钟书总是让着她。杨绛说:“你为什么每次吵架老让着我,我有时候反思并不只是你的错。”
钱钟书说:“因为就算吵赢了,又能怎样?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两个人的世界总要有一个闹着,一个笑着,一个吵着,一个哄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2777/1ffdab4e2c6f0494.jpeg)
成功有时候不在于人有多么聪明、勤奋,而在于懂得把握做人做事的分寸,不偏不倚,时刻掌握好那个平衡点。
职场中,我遇到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人寸步不让,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咄咄逼人,逮到别人的错误揪着不放,时常嬉笑辱之;
也遇到过另一个人:学历出色、才华出众、做事勤奋认真,很快做出出色业绩,得到领导重用。但做人高调,热衷于享受其他人的赞扬和吹捧。
而这两个人,在公司中都不受同事喜爱,小伙伴们欢乐的小群里,没有这两个人的身影。前者同事不喜,后者同事嫉恨,都没有能融入简单欢乐的公司氛围。
有时,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会被周围孤立,前行之路不易。
我一直深信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努力专注做好每一件工作,低调与人相处,在原则性工作中坚持真理,但在生活小事中不必过于计较。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2777/5f0b9d0f04475ea4.jpeg)
过刚易折,柔则长存。恰如其分、和谐美满,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才是幸福所在。
最后回味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