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槑 2018.4.11
听说拿奥斯卡小金人的《三块广告牌》在中国已经上映好久咯!
你去看了么?
欢迎过来绣口一吐哟……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8851/a1f3fef3853226c2.jpg)
本着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的热心。看了电影将近大半个月的时间后,就立刻马不停蹄地整理出了那三块广告牌到底有啥作用咯?
三是一个很好的数字,不多也不少。所以大概就整理三条好啦!
整理如下:欢迎吐槽。。。欢迎加点~
一.对情绪的影响和作用
三块广告牌的内容依次为“爱女被强奸致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你在干什么,威洛比警长?”这是一个提问、追问、没有回答的过程。广告牌对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起着推动情绪的作用。于小镇上的人,是愤慨;于警局,是紧迫和无奈;于女主角,是富于变化的。前期是因媒体的曝光使得案件扩大了影响,得到重视而感觉畅快。中途这种“畅快”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使得周围的人不断受到伤害,而逐渐转变为隐隐的纠结和狂躁。最后看到被大火烧伤的警员仍不忘保护受害者案宗,女主开始意识到也许警察跟她的初衷是一样的。至少不应该是敌对状态。所以女主逐渐恢复理性。这可以在影片最后的对话中看出来:“你会杀死他么?”米尔德说:“路上再决定吧!”而这也跟广告牌上的提问、追问、没有回答的三层面相呼应。
二.对权威的挑战
米尔德租下三块广告牌将矛头直指德高望重的警局局长威洛比,这一行为本身就有一层挑战权威的意蕴在里面。包括后面租用广告牌费用高昂,教会主劝女主撤下广告牌(未果)以及广告牌被烧毁等一切对于贴广告牌的阻力,都没能让女主动摇决心。不管是警局、经济费用、媒体反噬,还是教会、恐怖势力的袭击,每一种阻力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但被烧毁过的广告牌依然挂立。
三.对人权的体现
看了影片,你会发现受害者父母双全。那为什么只是母亲这样激动?为什么所有一切与权威抗争的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作为受害人父亲的男性。难道仅仅因为受害人出事前只跟母亲发生了争吵么?这里不妨大胆揣测一下。女主这个人设其实是不讨喜的。丈夫离她而去,女儿与她争吵,儿子对她无奈,邻居对她鄙夷……这一切跟她又臭又硬的脾气是分不开的。影片中有一个画面:凡是她与儿子一道开车回家的时候,掌握方向盘的永远是她,而不会是她儿子。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女主是一个独立性、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但是在她追凶的同时也行了不少凶,比如烧毁警局、伤害牙医、伤害学生。她是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加害者。女主追求的人权可能过于偏激而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而真正的人权保障应该是一项权利,而不应该是一种为了达到正义效果可以不择手段的权力。
晚安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