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让生活美好心情随笔
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书籍——《变量》读书笔记

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书籍——《变量》读书笔记

作者: 精英读书会sq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17:46 被阅读6次

    文|凌威

    2018年12月31日,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如期举行。对于这次演讲的评价,照例褒贬不一,肯定的人很多,批评的人也不少。

    毫无疑问,我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它拓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看问题的角度,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对那些中肯的批评者也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并不矛盾,首先他们是独立思考的,其次他们发现的客观不足,证明他们水平还是很高的,另外,他们中肯的批评也能给我很多启发,使我看问题更加客观。

    当然,对于那些没有下功夫就妄自评论,不论是肯定的还是批评的,我都是鄙视的。

    在跨年演讲大会上,罗胖推荐了何帆老师的《变量》。出于对罗胖的信任,买了。不管内容怎样,一个人敢于公开许诺未来30年每年出一本书,并且扎实地走出了第一步,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学习。

    这本书哪怕就是只能不断地提醒我这一点,就已经值得为它付出一点金钱。当然,他给我的帮助不止于此。作者的方法论、看问题的视角和走访的经历,对我都很有启发。

    全书共5大章,在论述写作目的、方法论之后,着重对5个变量进行了阐述,根据书中论述,我将自己理解的5个变量概述如下。

    第一个变量:中美博弈。

    中美博弈的关键不在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胜负,而在于中美双方彼此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从双方共同推进全球化的合作共赢转变成中方支持全球化、美方支持民粹主义的封闭。

    贸易摩擦只是表象,底层原因是双方关系的变化。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班长和某个员工就某件事情看法不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是这件事上,问题不严重。如果不一致的原因是双方看彼此从顺眼到不顺眼,从合作到敌对,那就很麻烦。

    中美博弈的原因,恰恰就属于后者。推行全球化,财富必然流动,中国必然受益,美国也从中受益。但是美国受益的集中在少数人,中国受益的比较普遍,这就导致美国内部那些没有因为全球化受益的人地位相对开始下降,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反对,这完全可以理解。

    内政影响外交,双方关系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只有出现彼此必须联手应对的危机,关系才能发生变化。

    作者认为双方需要共同应对的下一个危机就是:人工智能。

    第二个变量:技术赋能。

    技术的进步属于慢变量,慢变量是重要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突破发生在瞬间,但是技术进步之后对事物的渗透是逐步的,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

    比如4G网络技术的突破,先是网络覆盖,然后微信扩张,然后网购普及,然后支付变革,然后主播职业扩张,然后快手、抖音微视频火爆,以后还会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力量还在初期,未来30年还会爆发更大的力量、推动社会更快的发展。

    第三个变量:新旧融合。

    互联网变革的力量在大爆发之后遇到了阻力,这个阻力就是传统的制造业。

    互联网变革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是万能的。它在对人的行为分析、社交重构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在传统制造业流程方面,没有优势。

    汽车工业的数据库是每个汽车企业无数次试验的结果,这些宝贵的数据是互联网巨头无法快速获取的。

    未来,新旧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第四个变量:自下而上。

    中国的城市化前期是政府主导,城市化推进打破了一些旧制度的束缚,释放了巨大的活力,社会利益也因此进行了重新分配。

    然而,任何一种力量的势能都不是无尽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前束缚带来的势能逐渐耗尽,甚至出现了矫枉过正,自上而下的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弱。

    最显著的例子是房地产,房产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总有一天会回归正常。

    人们会逐渐从房地产的利益中清醒过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浮躁的人心逐渐平稳,怎样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开始不断升温,自下而上的力量开始崛起。

    第五个变量:重建社群。

    物质生活的丰富存进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也是的择邻而居成为可能,这是物理社群的重建。

    网络联通使得虚拟择邻而居成为可能,这是虚拟社群的重建。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被扭曲的教育和学习重回本质,社会分工将会整体重建。

    读了《变量》,深化了两个认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是看清人生的意义?是提升生存能力?还是获得职场的通行证?

    我们一直争论不休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在争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能力还是获得学历证书。

    我们嘴上喊着素质教育,实际教导孩子的却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裂?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这还真不能称为分裂。

    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生存能力。

    社会选拔人才的通道单一,高收入职业都需要学历证书这个通行证,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时候,学历证书就基本等同于提升生存能力,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他们的作用基本一样的,但两者的性价比不一样,素质教育的付出要比应试教育多得多。

    当这样的社会条件持续时,哪怕考八股文,家长也会趋之若鹜。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两个条件都正在被摧毁。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存储能力的加大,识别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将来必然不会只是考试,完全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分析、综合能力评估来确定一个能力和特长,并确定怎样培养比较合适,将来大学录取一定不会单单看考试成绩。

    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再仅仅取决于政府、高校和权威,比如,网络写手、网络歌手、视频主播等等,只要有能力,网民自然会用钞票为你证明。

    除此之外,高收入群体也在发生变化,正如书中所言,未来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曲线,两个波峰,一个是仅仅靠出卖劳动力,干脏活、累活的劳动者,另一个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

    第一类劳动者不需要学历证书,第二类劳动者学历证书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必须终身学习,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让将来的学历证书贬值,也会让以前的学历证书贬值。

    努力吧,同志们!

    对于成长过程再思考

    独立的标志应该是平等关系的建立,成长的标志应该是存量的变化和存量思维的不断更新。

    独立的前提是搞清楚你是谁,周围的人和环境是什么样的。

    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不行的。

    从小到大,我们到底是怎样成长的,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没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父母,上学之后,开始受老师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受同龄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管思想来源于父母、老师、同龄人或者其他权威,也不管这些思想正确与否,这一阶段还是属于没有独立思考阶段。

    独立思考是指个体自己观察人、事、物,思考其中的关联,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达到这一点。

    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和一个人的阅历有关,所以思想体系需要进行演进。

    举个例子来表述,可能更容易理解。你刚上班,未结婚、未买房,你认为个人努力非常重要,拼搏铸就成功。于是你加班加点工作,天道酬勤,付出自有回报,你职位升迁了、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这个时候,你的存量增加了,手里有房子、车子、老婆孩子等,你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将这些存量放进来考虑,要考虑房子和现金的增值,老婆的发展,孩子的未来,因此你的思维方式必须转变,如果这个时候还按照惯性思维处理问题,效率一定会下降。

    当然,社会大环境也在变化,也应该纳进来统一考虑。

    归根到底,想法要和真实世界契合,只有这样,真实世界才会很好地回报你。

    就如玩游戏,如果你不知道游戏环境、游戏规则,很难想象你能玩好游戏。

    工作如同游戏,一味蛮干,大概率的结果是失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书籍——《变量》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ll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