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黑社会》还有其它过人之处,但是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之我觉得国际化这个时期(2004-2007),和公司初创时期(1996-1999)一样,是最银河范儿,最讲风格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钱,所以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无限的人格魅力。
相比之下,有的电影人和电影公司就差多了。比如说电影导演王晶,你说他这个人对电影有追求吗?
反正我是看不出来,我感觉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钱,虽然职业是电影导演,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就是一个披着文艺马甲的商人。
所以他的作品会赚到钱,但注定不会在影史和影迷心中留下印记,这也算另一种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国际化时期,从精神追求角度,杜sir和银河算是如愿了,拍了很多自己想拍的片子,得了很多大奖,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声誉和口碑。
但从经济角度看,还是有问题,就是韦家辉一早看出来的问题——不赚钱。
喜欢银河的朋友们(当然,也包括我),你们知道嘛,其实咱们的欣赏品味,在众多观影者中属于小众。
正因为咱们这样的人,太少,所以像银河这种电影公司才不赚钱!
到底什么样的人在看电影,其实,我观察过,还是以情侣居多。情侣看电影,其实看的不是电影,看的是气氛。
找个机会,打个奔儿、亲个嘴,摸摸胸、捏捏屁股,这是正经事。你说杜sir的电影基本都没女的,就更别提打情骂俏了,所以根本不能满足情侣的要求,可不不受待见。
另外,国际化也不是所有国家都买他的帐,我之前说过,银河国际化的主战场是欧洲,但是买他账的国家主要是法国,其他国家基本是走录影带模式,也就是说,上不了电影院,那意思就差多了。
所以到2007年的时候,杜sir和银河就又到了改线更张的时候了。
2007年和1997、2003年一样,对杜sir和银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引发),投行业五朵金花的两朵——雷曼和贝尔斯登破产,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恐慌。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快受到冲击,电影做为休闲经济的产物,不能独善其身,在这一年中国星宣布停产。
当然,从中国星的停产,你可以看出当时香港电影的萧条,但对杜sir和银河来说,韦家辉就成了保持单身的寡妇了。
离开杜sir和银河这几年,韦家辉给中国星拍了三部电影,分别是2004年的《鬼马狂想曲》,2005年的《喜马拉雅星》,和2006年的《购物狂》,一年一部,挺高产的。
可2007年,向华强决定停产了(觉得电影不赚钱,去澳门开赌场了),所以再高产也没用,这时候对韦家辉来说就必须得找个下家了。
也许是觉得和杜sir这个前夫有感情,也许是杜sir还念念不忘这个前妻,总之这两个人经过这几年的离别,在2007年又走到一起了。
既然老搭档再聚首,就想重现以前的辉煌——既能风光,又能过日子。只是在做到这些之前,还得剔除一个碍事的,这个我下期再说。
说明:这是一个完稿作品,20周年20期,这是第六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