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哲思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一节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一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09:29 被阅读43次

此节,个人感觉孟子对陈代所说的话,是在纠正枉尺直寻这个成语在此间运用的真正含义。换言之,陈代如果用委曲求全来劝说孟子可能会更有效(也许也无效)。

说明:全文是由陈代的一句“枉尺而直寻”所引发孟子的举例反驳来贯穿全文大意的(枉尺直寻不仅用错了地方,甚至还用过了头)。

引申1(用错地方):成语是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字文化之一固然不错,每个族人都拥有把它们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也无可非议。不过,运用成语有其自身的前提,即需要知道运用成语时的语言环境与成语的真正含义是否匹配,若是不精通成语语言环境的把握或是胡乱运用,不仅会啼笑皆非,更是一种不尊重文化的表现。

引申2(用过了头):解决每一件事,不是做的越多越好,或是做的越少越好,只有恰如其分才是最好的,不偏不倚的正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准即可,不会因为做的太多而产生新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做的太少而解决不了问题。

引申3(说明):枉尺直寻是一个中性偏贬的成语(在孟子所谓的利与义中偏向获利)

人只有学习了正反面相反相成的东西,才可能拥有完善的人格,从而才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然而,是否有必要学习负面、反面的东西,其本质还是得看社会需求或是社会成分,若社会成分中没有负面、反面的存在,理应可以不去探究这些负面、反面的东西,使自己有可能产生莫大的误解甚至是受到伤害,就算有所碰触,最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些了解即可。

第二段:孟子列举齐景公与赵简子所在时期发生的故事,对“枉尺而直寻”做出自己的解释。

说明(史实)1: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译文可在各大书籍中搜寻)

引申:今时,虽然在很多正式的场合已经看不到“繁琐”的礼节了,但是依旧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能让他人正确会意。若他人无法正确会意,先不要埋怨他人的过错,要即是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意义上做到滴水不漏且直截了当。

说明(史实)2: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引申:若是直接拿文中赵简子的宠臣做类比的话,可以类比为如今那些若是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却一事无成的人;若是能钻法律空子或是直接违背法律行事,却能一步登天的人。这样的人不管是否是亲属朋友,还是领导指派,都不能与其同舟共济,不仅终有一天会毁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会让自己身败名裂。

末段:也就是孟子对“枉尺而直寻”所做出的最为严厉的批评:“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说明(引申)1: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反用之语,即,自己是朱者,则周围墨者较少;自己是墨者,则周围赤者较少。换言之,自己拥有怎样的社交圈,看似是自己在寻找可融入的社交团体,其实也是社交团体在寻找其能容纳的合适的成员,自己的身边充斥着怎样的人群,完全与自己的各方面属性有关。

说明(引申)2:要想让他人做到或成为你心目中最好的状态,首先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先改变自己(自我主动改变,而不是被周围强迫被动改变),只有自己通过努力让自身变得越来越“完美”,才更有说服力去要求周围所充斥的一切是否能够跟随自己的脚步,一起变得更美好(《疯狂动物城》中女主在成为警察之前与身边犀牛警官所说的“准备让世界变得美好吗”一样,先让自己通过蜕变,再融入一个大集体,甚至去改变整个大集体)。

引申3:在盛世中,每个人应使得自己先变得正直,再让自己正直的人格魅力成为众人的学习榜样,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优良,让每一代的人们都有较好的生活环境。

引申4:在乱世中,就算自己通过历练而到达一定的“完美”境界,也不再拥有要求环境也变得如何如何的权利或是能力。也就是说,自己正直了,他人也不会像你一样正直,或是向你学习从而变得正直。此时的你,不要把眼光投向那些不正直的人,妄想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促使他们变得正直。应该找寻拥有比自己更正直的风骨的人或物去学习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一直正直下去(华夏民族的史学或是国学也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wm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