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在自己的沙漠中的隐士”?
大约在公元285年,圣·安东尼进入埃及的沙漠中开始隐士的生活,其他隐士也紧随其后,安东尼和帕科米乌共同创建公共修道院。他们的修道院后来成为基督修道院制度的基础,并迅速扩展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沙漠。到公元四世纪,埃及沙漠中有数以万计的修道士。印度至今还有大量的苦修者,在中国藏区也有很多集中修行的地区。荒漠是理想的阿练若,境界的单一、纯粹、寂静,妄心无可攀缘,自然渐渐平息,无有作意,无有相应,虚妄世界无有妄想滋养,便无“生机”。将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长年累月,放下一切,与红尘隔绝,容易定心。初发心人妄心炽盛,无有定力,故而对其尤其殊胜;沙漠生活艰苦,物质匮乏,个体自然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的限度,肉体失却了妄食的滋养,对于灵性会少很多干扰,一箪食、一瓢饮,无有积蓄,无有牵挂,实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实现自我的救赎,多么美好,多么幸福。
真正的“荒漠”,必要我们自己创造,可以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荒漠里,在繁华的曼哈顿中心、红尘滚滚,亦可如如不动,片叶不沾,随缘自在。只有在自己内心中,建立起一片“荒漠”,才是修行的真正阿练若。而荒漠这两个字,亦是无知者的误会和错觉,正所谓“人不堪其苦”也;对于修行人,对于隐士,他们拥有更多的自我,更多的快乐和自由,他们是真正的富人,在这片天地间,大千世界,时时处处事事圆满,到处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恰似天堂、极乐世界,惜不能与外人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