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我曾寻过那禅:自知之明。

我曾寻过那禅:自知之明。

作者: 世界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9-18 14:11 被阅读0次

给自己看病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换句话说,自知之明的清醒很难。

今天,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说:

一只猫从六楼掉了下去,还活着。

于是,主人赶紧抱回来,全身摸了个遍。

结果,发现猫肚子上有快凸起的地方。

这可把主人给吓坏了。

当然,他第一时间没想着把猫带去医院给做个全身检查。

他想的是,从解刨学,或者说从猫的结构上去分析看这是不是不正常。

还好,这并不太难找到。

最终,他如愿以偿找到了一张猫的解刨图。

从解刨图上,他找到了答案。

原来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随即他又想到从那么高的楼掉下来,会不会有别的毛病没被发现呢?

或者,会不会有自己发现不了的情况呢?

他仔细的观察着猫,越看越觉得可能还有别的毛病。

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猫竟然是那样的陌生,一切都看起来极其不正常。

就这样,他始终放心不下。

当他把猫带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虚惊一场:猫一切正常。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初中学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高中)——“活在套子里的人”。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个活在套子里的人多么像那个主人,而猫就是他原来的生活。

一旦被惊吓,就容易变得疑神疑鬼。

就在昨天,我经历了一场类似的风波。

当然,也无非是一些琐碎日常的堆积,但我确实被吓到了。

于是,恍恍惚惚,疑神疑鬼。

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病了。

所以,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

我开始看周围我认为的正常人。

好像,我是挺不正常的,或者别人也都挺不正常的。

每个人都不同。

一下子,我没了标准。

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的慌张。

可是,我并没有想着去到医院做检查的觉悟。

于是,我反观生活、工作、行为习惯、人格……

没有答案。

原本我打算听之任之,随遇而安。

可是,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

突生了一股冲动,我想了解一下他的行业。

他的行业是:程序员。

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程序员的相关资料。

其中,我看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程序语言,另一个是要掌握英文。

前者对我来说太深奥了,后者我想到了英语字典。

我就想着,要是我能背下一整本英语字典会怎样呢?

我赶紧上知乎看了一下,看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果然,能做到的不多。

这我倒是能够理解,毕竟一本英语字典有多厚我还是知道一点的。

但是,我并没有死心,我就继续看着别人的分享。(我一直认为这是个死方法,笨的人才会去做的事,聪明的人肯定有更高明的方法。)

果然,我看到了背字典效果不大的结论。

这其中牵涉出另一个东西: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这放在中文里也是可以理解的,从理论的角度其实更好理解。

字本身不构成句子是比较单一,甚至很难形成记忆点,更别说背下或者理解了。而且,这也有点和自己的意图背道而驰,说白了是本末倒置,偏离了正轨。(这也验证了背字典本身的“笨”,不过对于初学者有益,涉及词汇量。)

那我就从上下文这个概念入手,我想到了如果要编一本字典它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涉及到语言系统了)

于是,我想到了一本书《语言本能》。

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瞬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了,就是系统。

语言本身它是个近乎于本能的存在,这是在解释事物的发展规律,说理论点,这涉及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玄乎点,这是个道的问题。

简而言之,之前的种种问题都属于术的范围,而系统更像是一个道的存在。

说白点,问题属于结构的部分问题,而系统是凌驾于结构之上的完整的存在。

拿之前的故事比喻,猫的完整结构就是系统,而凸起的问题就是部分。

想到这,我好像找到答案了。

我想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之所以没有崩溃,从某种角度上说,我的身体是健康的,心理还没有扭曲到影响生活。(有点扯)

换句话说,从意识层面说,这是个本质问题,即意识改变不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首先我是个健康的人,健康的人也会产生不健康的想法或者冲动,这是正常的。(要理解这个有点复杂,但规律是这样的,或者说这是个常识。当然,常识不代表都对,所以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然后,反观生活,瞬间感觉清晰多了。

而我之所以没有崩溃,就是因为均衡。

这是第二个类似道,或者真理的理论:万物都有寻求均衡状态的倾向。

简而言之,很多人之所以没崩溃,甚至于平庸,多半是源于此。

这也可以理解为,套子里的人,或者说一个局部系统。

这是在我尚未受到惊吓之时尚未意识到的问题。

但显然,我惊吓到了,而且我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了。

于是,我联系日常,从大的方面去着手,研究日常。

随即,我想到了我的工作上的问题:为何我难以突破,难以一窥究竟?

我得出的结论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或者说对工作的结构本身并不清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过往经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原理可以了解一下)

年少时,痴迷于情绪的描述(可以看看王家卫的电影,大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稍年长,痴迷于文学场(类似于意识和社会形态,可以看看宋词,宋词注重情节。唐诗也偏向于情绪的一种)

再后来,痴迷于哲学领域(这是个原生态的东西,类似于进化论,从本源找问题。)

再再后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偏生活本质,有在向人格和动机靠近,或者说格局)

到现在,文案,或者说广告(市场,消费者,以及消费需求。)

简而言之,我的问题在于博而不精。

通俗点讲,并没有很好的消化这些,尚且做不到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再往深处想,即我没有跳进系统之内,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拿数学举个例子,初阶数学是加减乘除,背几个乘法口诀就可以搞定。稍高阶就涉及平面、立体的问题了。再往上就涉及时间、空间的问题了。这是个完整的宇宙(系统)。

而我的问题在于,入门级尚未进阶,宇宙混乱,故本职工作难以突破性进展。往浅了说,我尚未掌握文案的语言系统。

就像程序员之语言系统,这也只是入门而已。而我还没入门。

至此,所有问题都有了解,答案呼之欲出。

我该适当的取舍,形成系统思考,这样才能算是入门了。

剩下的就是《1%法则》了。(这是本书。大概讲意识或者说格局,与方法及行动的关系)

至此,不能说自知之明有了,但尚且知道没病,还需要进步。

不过,说这个好像有病,哈哈哈。

但是,换句话说就很好理解了。

在所有人都在装的时候,你不装,别人就觉得你是装了。


鹿九

2019年9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 我曾寻过那禅:自知之明。

    给自己看病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换句话说,自知之明的清醒很难。 今天,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说: 一只猫从六...

  • 我曾寻过那禅:禅,如是。

    我曾追逐过风,春风,微风,狂风。谁曾见过风呢?你和我都不曾见过。但是当树叶颤抖时,便可知,风吹过了。当衣裳鼓动,每...

  • 我曾寻过那禅:信,不信。

    在讨论信或不信之前,我先讲个故事,关于耳钉的,关于童年,关于我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个我尚不曾说与任何人听的故事。 ...

  • 我曾寻过那禅:“鸡汤”,“治愈”。

    “励志”原本是褒义词,但自从出现了大量这种类型的书籍之后,就有了“鸡汤”这一别称。自此,“励志”在书籍类目中的地位...

  • 我曾寻过那禅:意见,建议。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似乎总是能唠唠叨叨说一大堆的那个人,不论是出于某件事,还是因为某个人,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是希望大...

  • 我曾寻过那禅:成长,孤独。

    记忆中,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学会成长。可能在父母看来,吃饭,长身体,会干的家务活多了,这就是成长,它是不需要学习就...

  • 我曾寻过那禅:读书,生活。

    很多人都说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己的生活不够有趣,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的确,读...

  • 我曾寻过那禅:彻悟,痛苦。

    之所以想谈谈彻悟,很大程度是出于今天看到的某篇文章。文章是关于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现在的人似乎很吃这一套,或者说任...

  • 我曾寻过那禅:自我,欺骗。

    我最近似乎出现了幻觉,常常能够看到另一个自己,他在不停的咆哮,向我的沉默发起反抗。他好像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

  • 我曾寻过那禅:勤劳,致富。

    “勤劳致富”这个词早在很多年就耳熟目染了,但那时候,更多的我只知道勤劳,而对于致富并没有什么概念。那是童年的经历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曾寻过那禅:自知之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qk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