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爱买散装话梅回家吃,尤其是那种表面有一层酸梅粉的,晒得极干,非常咸。吃了两粒之后,牙都酸软了,连喝水都觉得牙好酸。
夏天时,就会丢一粒话梅进温开水去,放凉之后,就是一杯清凉解渴的酸梅水。后来有了冰箱,还会把酸梅水放进冰箱去冻成冰条,拿出来用舌头舔着吃。
这样带有旧时光味道,竟然在马来西亚小旅行中,在槟城的“姓周桥”上再次遇见,好似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令人欣喜。
姓氏桥上的冰条——槟城小旅行姓周桥,是槟城目前留存的6座姓氏桥之一。住在上面的居民在自家门口摆出小桌子,上面放一冰盒子,贩卖自制的冰条:在拇指宽度的长条形塑料袋里装水,放入一粒话梅,急冻成冰。
话梅咸咸酸酸甜甜的味道,化开在水里,由浓到淡渐次分层。刚开始吃,味道很淡,隐约有点咸味,清凉爽口,越往下,味道越浓郁。凉意自舌尖开始,蔓延到身上每一处毛孔,把身处赤道的一身暑热驱除殆尽。
南洋华人,宗亲与同乡意识浓厚,这一特点便体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古城——槟城,尤为突出。槟城,其实不是一座城,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省。
由槟威海峡划分为离岛槟榔屿和与马来西亚大陆相连的威省。槟榔屿是旧时的叫法,因为岛上多野生槟榔树,现在大家都改叫“槟岛”了。
姓氏桥上的冰条——槟城小旅行槟城州的首府乔治市也在槟岛上。岛上有机场,与东南亚各大城市都有直达航班,对外交通甚是便利。从机场到市区,车子沿着海岸线一路滑行。海面上渡轮渔船点点,一条跨海大桥划出优美的白色弧线,绵延悠长,自槟岛海岸上伸展延伸,连接到马来西亚大陆。
进入槟城州首府乔治市,便有一种被卷入时光隧道的错觉。
双向单线车道,带有英国殖民地风格的两层瓦顶骑楼,骑楼楼面上镌刻着带有旧时上海和香港风味的石刻招牌,还有大海边上木板架构却风雨不朽见证南洋华人奋斗过程的姓氏桥……
姓氏桥上的冰条——槟城小旅行姓氏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一处村落,一处傍桥而建的村落。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为槟城带来了海上商贸。早期登陆槟岛的华人,不得不从原来的打渔为生,转向在码头卸货出卖劳动力。
在大吨位港口出现之前,工人以木板铺设成桥梁,自陆地延伸到商船可以停靠的深水区,承担起处理货物吞吐的重任。
这期间,一部分华人成为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人”,成立以姓氏命名的码头运输“公司”,从中国故乡输入同姓族人,以扩大劳动力。
姓氏桥上的冰条——槟城小旅行到南洋来赚吃的同乡为工作方便和相互照应,索性将住家的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分居于木桥通路两侧,形成水上村落。历经一百多年,有几座被时代洪流冲毁,保存至今的有姓王桥、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和杂姓桥。
投栈的民宿,在杂姓桥的尽头,打开木窗,就能看见大海。抵达时,主人正用瓦罐煲汤,一屋子的浓稠香气。
这座水上木屋,是主人重建的。五脏虽小,紧凑的开辟出禅房、客厅、敞开式厨房、茶室、晒台和三间面朝大海的房间。
姓氏桥上的冰条——槟城小旅行抵达的时间是中午,为躲避暑热,先在房间里睡个午觉。午睡之前,木屋下方还是一片灰蒙蒙的腐败滩涂,在阳光的炙烤下,微微散发出大海的咸腥气味。
一觉醒来,却听见海浪轻轻拍打木桩的声音,身下一片潮水涌动。
小小的水上村落,有电器维修店、杂货店、理发店、妈祖庙、副食品店。虽然姓氏桥开放作为景点,这里的居民却不改生活的节奏。
老阿嬷们在自家门口纳凉聊天,潮水声中夹杂电视机咿咿呀呀的声音……从他们身边经过,脚下的木板嘎吱嘎吱地作响,不由自主地就把脚步放轻放慢,生怕惊扰了他们的平静生活。
原创作品
2013年10月28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