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928/701f3f4732007946.png)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你自己的一个简单的信念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连你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个性,实际上也是从这种“思维模式”(mindset)中衍生出来的,而那些可能妨碍你发挥潜能的因素也一样从中而来。
本书讲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者通过观察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看到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现象。
面对这些有难度的测验,一个 10 岁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后喊道:“我爱这个挑战!”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地做着这些智力测验,他抬起头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作者认为,人类分为可以应对困难和不能应对困难两类。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热爱失败。于是,他决定弄清楚这种可以将失败转变为财富的思维模式。
他们到底知道些什么?他们知道人的能力,如智力技能,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仅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反而会认为自己没有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而许多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这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并避免失败(不惜一切代价),你就可以被称为聪明。努力奋斗、错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因素则都不能被划在聪明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这一问题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是一个新问题:认为人的智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而非不变的、根深蒂固的,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表现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专家支持,他们有些人认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们造成了人们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些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依据包括头骨上的突起(颅相学)、头骨的大小和形状(颅骨学)还有如今我们所说的基因。
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可能让你感到很震惊的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难道智商测试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而存在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奈于 20 世纪初在巴黎工作,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从而设计出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归正轨。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下面是从他的代表作《儿童学的新观念》(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中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进行研究后总结道:
一些现代哲学家……断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同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如今大部分专家同意,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在概念上,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事实上,就像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学者们针对科学事件激烈辩论是一回事,而去理解他们的这些观点能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又是另外一件事。20 年来,我的研究显示,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信念有能力改变你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你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一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照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擦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强烈的目标, 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们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我见过的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会对人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评估吗?希望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正常吗?是这样的。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你是否知道,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童年时完全肢体不协调?摄影家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几乎登上了评选 20 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她的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还有杰拉尔丁·佩奇(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
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激情。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两种思维模式之下的不同生活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工作的,请想象一下,尽可能生动地去想,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 C+。你非常失望,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当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时,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他们会这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太可悲了。”“我没有人生。”“楼上的那个人不喜欢我。”“这个世界跟我过不去。”“有人想要毁掉我。”“没有人爱我,所有人都恨我。”“生活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生活太糟糕了,我太傻了。”“我身上没发生过什么好事。”“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
可这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或者毁灭性的大灾难吗?还是只是一个分数和一通不顺心的电话?
是这些人太自卑吗,还是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不,其实这些无法应对困难的人同样感到自己有价值,他们同样乐观——觉得自己聪明而有吸引力,他们和那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一样的。
但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烦心事的呢?“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换句话说,不会再让任何人来评判我。)“什么都不做。”“待在床上。”“去喝酒。”“吃东西。”“找机会冲别人大吼。”“吃巧克力。”“边听音乐边郁闷。”“躲到壁橱里坐着。”“找人打一架。”“哭。”“摔东西。”“还能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你知道,在模拟这个情景的时候,我特意将成绩写成了 C+而不是 F,只把考试设定成期中考试而不是期末考试,打电话给朋友倾诉之举只是没有成功,你并没有被朋友直接拒绝。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但仅仅是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已经产生了这种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当我把这些情况原封不动地拿给那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后,他们是这样说的:
“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
“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还有很多类似的回答,我想你们已经了解他们会说些什么了。那么,他们会如何应对呢?
“我必须开始考虑,为了下一次测验,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换个学习方法),下次再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我会总结我在期中考试到底犯了哪些错误,下一次要做得更好。打电话告诉我的朋友,那天我心情很不好。”
“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要更加努力,和我的老师交流交流,还要去弄清楚我的朋友到底怎么了。”
不是说你必须拥有某种思维模式,而拥有另一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产生挫败感。谁不是这样呢?糟糕的成绩、朋友或爱人的拒绝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糟糕的事情。只是这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思维模式概念新在何处
这是一个崭新的想法吗?
其实有很多谚语都在强调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巨大能量。好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尝试、尝试再尝试”或者“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顺便说一下,我很高兴地发现意大利语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这么认为。对于他们来说,“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说明你可能就没这个能力”
“如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概因为罗马本来就不可能一天建成”。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你的不足,证明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事实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努力的消极态度令人瞠目结舌。
更新鲜的是,人们对风险和努力的看法是从他们基本的思维模式中衍生出来的,并不是说,一些人碰巧认识到了挑战自我的价值以及努力的重要性。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想法直接来源于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我们教给人们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他们要重视个人发展时,他们关于挑战和努力的看法自然就会变成我们之前说的那样。同样,当我们(暂时)将人们放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告诉他们个人能力是不会改变的,他们会很快对挑战感到恐惧,并对努力感到不屑。
自我审视:谁能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好吧,也许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并不认为自己会成为爱因斯坦或者贝多芬,但这种人是否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不切实际的看法,并总想尝试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实际上,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是很不准确的。近期,我们试图通过一项试验了解到底哪种人最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当然,我们发现有不少人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评估不准确,但其中大多数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像这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一样,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那么你对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就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即使它还不值得炫耀。此外,如果你像他们一样,以学习知识为目标,那么你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之后的学习。
然而,如果你对自己宝贵的个人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一样——那么评估结果难免出现失真。这些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了,有些则模模糊糊,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能力,那么你根本就不了解自己。
你将会看到什么
杰出的人拥有的另一项特别的才能,就是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成为未来的成功。创造力的研究人员也持同一观点。
有一项针对 143 位创造力研究人员开展的调查,关于取得成就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大多数人观点一致——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产生的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类的一个信念到底是如何衍生出如下特质的——热爱挑战,相信努力,面对挫折可以重新站起,以及取得更大(更有创造力)的成功?
思维模式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对成功的定义?改变了失败的定义?这种改变的意义和影响如何?
它如何改变了努力的深层含义?
思维模式是如何在学校、体育界、公司里以及人物关系中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塑造你的思维模式
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回答以下关于智力的问题,阅读每一条并判断同意与否。
1.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2.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3.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4.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问题 1 和 2 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3 和 4 则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更同意哪种思维模式呢?你可以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但是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其中一种。
对其他能力的看法也是一样。你可以把“智力”换成“艺术天赋”“体能”和“商业技巧”来试一试。
这不仅关乎你的能力,你的个人特质也是一样。请看以下这些关于个性和特点的陈述,判断你是基本同意还是基本不同意。
1.你是某一种类型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点。
2.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
3.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做事,但决定你身份的最重要的特质并不会真正改变。
4.你总是可以改变决定你身份的基本特质。
这里面,1 和 3 是固定型思维模式,2 和 4 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更同意哪一项?”
这和你之前关于智力方面的答案有区别吗?有。涉及你智力时,你的“智力思维模式”开始起作用;涉及你的个人能力时,你的“个性思维模式”就开始运作了——个人能力指你的独立性如何,合作能力如何,社交能力如何,或者是否有爱心。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以下是围绕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其他方法:
·想想你认识的某个沉浸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的人。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不断证明自己的,以及他们对错误和犯错怎样高度敏感。你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现在你可以逐渐理解其中的缘由了。
·想一想你认识的某个擅长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一个认为重要特质可以被培养的人。想一想他们应对障碍的方法,想一想他们用来自我提升的手段。这些方法你是否喜欢,是否会用来提升你自己?
·好吧,现在想象你决定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并报了一个培训班。在一些课上,你的老师把你叫到教室前面,向你提出一个接一个问题。
把你自己放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时,你的能力受到了挑战。你是否感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你能否看到老师对你进行评估的表情?感受这种紧张的气氛,感受你的自尊正在颤抖摇摆。那么你还会有别的想法和感受吗?
现在,把你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中。你是一个初学者——这也是你会在这里的原因。你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学习,你的老师是你学习知识的一个资源。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正在远离你,感受你的思维变得活跃。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解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希望能拥有一个白马王子型的伴侣:相貌英俊,事业有成,是一个重要人物。我希望自己拥有一份光鲜的职业,但挑战不高,也不需要承担太多风险。我希望我能拥有这些,作为我身份的象征。
想让我达到满意的状态可能要花上好多年的时间。现在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但是他仍在发展之中。我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我的天,这工作充满了挑战。没有什么事让我感到简单轻松。但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满意呢?是因为我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思维模式的改变源于我的工作。一天,我的一个博士生玛丽·班杜拉和我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学生如此专注于证明他们的能力,而有些学生却不在乎这一点,仅仅是热衷于学习。突然间,我们发现人们对能力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这就是我们认识到思维模式的过程。我立即就知道了自己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我意识到为什么总是那么注重错误和失败,而且第一次认识到,我可以做出选择。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在其中一个个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你自己的价值;而在另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前一个世界里,遇到挫折意味着失败。得到一个糟糕的成绩,输掉一场比赛,被炒鱿鱼,被拒绝……这些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而在后一个世界里,自身没有成长,即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
在前一个世界里,努力是一件坏事。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如果你足够聪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而在后一个世界里,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才能。
你可以进行选择。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它们是强有力的信念,但它们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意志的。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我研究过成千上万学龄前儿童,发现会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
我们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个七年级的小姑娘总结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凭空获得的……大部分孩子如果不确定答案,是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的。但我就经常举手,因为如果我错了,我的错误就可以得到纠正。我也可能会举手问:‘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或者:‘我没弄明白这个,您能帮助我吗?’我通过这些做法来提升我的智力水平。”
不只是拼图测验
放弃一次拼图测验是一回事,而放弃一个对你未来很重要的机会则是另一回事了。为了看看后者的情况是否会发生,我们趁着一个特殊的机会做了个测试。在香港大学,英语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教师使用英语,教材是英语的,考试也要用英语作答。但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英语并不流利,所以他们理应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当学生们到校进行新生注册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们当中的哪些人英语不太好。我们问这些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学校给需要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你会不会参加?
我们同时也测试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采取的方法是问他们是否赞同以下陈述:“你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你很难做些什么去改变它。”赞同这种陈述就意味着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认同这样的说法:“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智力水平。”
之后,我们研究了都有谁愿意参加英语提高课程。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给了我们非常肯定的答案,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对课程不怎么感兴趣。
相信成功的关键是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抓住了机会,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愿拿自己在大学里的前程去冒险。
固定型思维模式就这样将人们变成了不爱学习的人。
脑波告诉我们的
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甚至连脑波也有所不同。我们邀请了具有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到我们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当他们回答很难的问题并得到反馈的时候,我们很好奇,脑电图能否显示他们在哪些时刻感到有兴趣,注意力也更集中。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出兴趣。他们的脑波显示,他们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展现出一丝兴趣。即使他们自己的答案错了,对正确答案也毫不关心。
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才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选择标准之差
如果你必须做出选择,你会怎样选?大量的成功和自我证明?还是很多挑战?
人们不仅需要在智力方面做出类似选择,还需要选择自己想要怎样的人际关系:可以支持你自我意识的人和可以促使你成长的人,谁才是你理想的伴侣?我们向年轻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理想的伴侣应该有如下特征:
把他们放在神坛之上。
让他们感到完美。
崇拜他们。
换句话说,完美的伴侣会尊崇他们固定的个人特质。我的丈夫说他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自己是一个人(他的伴侣)信仰中的上帝。幸运的是,他在遇到我之前抛弃了这个想法。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希望与另一种类型的伴侣相处,他们的理想伴侣应该有如下特征:
看到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
鞭策他们变成更好的人。
鼓励他们去学习新事物。
当然,他们并不是希望别人挑剔自己或是诋毁其自尊心,他们希望另一半可以促进他们个人的发展。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进化完全、完美无缺、不再需要学习任何新知识的人。
你是不是已经在想,两个思维模式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会怎么样?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女性讲述了她与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男人的婚姻:
当我开始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麻烦重重。每一次我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多出去走走”或者“我希望你在做决定之前能征询一下我的意见”这种建议时,他就会感到很不高兴。结果,我提出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我还不得不花上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修复我们的关系,让他重新开心起来。而且,他之后还会跑去给他妈妈打电话,他妈妈总能给予他他所需的宠爱与崇拜之情。我们当时都很年轻,刚刚走入婚姻。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沟通而已。
由此可见,这位丈夫眼中成功的伴侣关系——从不提出异议,全盘接受——并不是这位妻子所认同的。而这位妻子眼中成功的伴侣关系——解决问题——也不是这位丈夫所希望的。一个人的成长成了另一个人的噩梦。
能力的拓展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并不仅仅寻求挑战,他们还会在挑战中成长。挑战越大,他们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在体育界,这一现象尤其明显。你可以亲眼看到人们能力拓展和自身成长的过程。
米娅·哈姆(Mia Hamm),美国当时最棒的女足运动员,直言道:“我的一生都在努力,一直在试图挑战自己,去和那些比我年长、更强壮、更有技巧和经验的运动员,也就是比我强的人比赛。”一开始,她跟哥哥踢足球;10 岁的时候,她加入了 11 岁男孩的足球队;之后她加入了美国排名第一的大学足球队。“每一天,我都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他们的水平……因此,我进步的速度也出乎意料地快。”
帕特丽夏·米兰达(Patricia Miranda)在高中时体重超标,也没什么运动天赋,但她非常想成为摔跤手。某一次被摔得很惨之后,有人对她说:“你就是一个笑话。”一开始,她哭了,但后来她想:“这真让我下定了决心……我要继续努力,看看努力、专注加上训练能不能让我成为一名摔跤选手。”她这样的决心从何而来呢?
米兰达是在一个没有太多挑战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她母亲 40 岁时因动脉瘤去世后,10 岁的米兰达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当你躺在床上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可以说的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就是:‘我这一生充分挖掘了自己的全部潜能。’妈妈的去世让我有了这种紧迫感。如果你这一生只去做一些简单的事,那么你应该感到羞愧。”所以当摔跤变成挑战,她准备好去迎接它。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 24 岁的时候,米兰达笑到了最后。她赢得了代表美国队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并从雅典奥运会上带回了一枚铜牌。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呢?耶鲁法学院。人们劝她停留在她已经拥有的辉煌位置,但是米兰达认为,更有意思的是从底层重新开始并看看自己这一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超越可能的自我拓展
有时候,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通过大幅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1995 年,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从马上摔下,他的脖子被摔断,脊椎和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导致颈部以下完全瘫痪。医疗结果表示:实在对不起,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了。
然而,里夫开始了一项艰难的复健训练计划,包括通过电击刺激的帮助来活动所有瘫痪的身体部位。他怎么就不能尝试着重新活动起来呢?怎么就不能再次让他的大脑向他的身体发出指令呢?医生们警告说,他这种行为是因为他处于不承认现实的时期,因为他对自己感到失望。他们此前见过这种情况,这对里夫的自我心理调整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但是,说真的,里夫每天还能做什么其他的事呢?还有什么更好的计划吗?
五年以后,里夫能活动了。一开始只有手,后来是胳膊,再后来是腿,最后是整个躯干。虽然他距离完全恢复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大脑扫描显示,他的大脑又可以向身体传达信号了,身体对信号也有所回应。里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还改变了科学对神经系统的整个认知以及对于其恢复潜力的看法。他的坚持不懈为医学研究打开了新方向,也为脊椎受伤的人们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
很显然,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不已。那么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什么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感觉呢?在事情尽在他们掌握中的时候。如果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当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他们就丧失了兴趣。
在对医学预科生第一学期的化学课进行追踪研究时,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情况。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生活的方向:成为一名医生。而现在这门课程就会决定他们谁能成为一名医生。这确实是一门很难的课。这些平时几乎没有得过 A 以下分数的学生们每次测验的平均分都是 C+。
大部分学生在最开始都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但是一个学期之后出现了一些变化。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只对他们一开始就做得很好的事情保持了兴趣。那些开始感到困难的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从中获得乐趣骤降。如果这门课程不能证明他们有多聪明,他们就无法对其提起兴趣。
“课程越难,”一个学生告诉我,“我就越要强迫自己为了考试努力读书和学习。我以前对化学很感兴趣,但是现在每次一想到化学,我就感到不太舒服。”
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即使感到课程极具挑战性,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但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只会让我的决心更坚定。他们告诉我我不行,更给我了前进的动力。”对他们来说,挑战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低年级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我们给五年级的学生们一些很有意思的智力测验题,他们都很喜欢。但当我们给出的测验题越来越难的时候,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兴趣骤减,他们还改变主意说想把这些题带回家去做。其中一个孩子们还撒了个小谎:“没关系,您可以留着这个,我家里已经有了。”事实上,他们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些测验题。即使对擅长做智力测验的孩子们来说,情况也是一样,拥有“解题天赋”并不能阻止他们兴趣骤然下降。
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沉浸在这些难题中,乐此不疲。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是他们想要带回家的。“您能将这些智力测验的名称写下来吗?”一个孩子问我,“这样的话,等这些都做完了,我可以让妈妈再给我买一些。”
不久前,我开始对玛丽娜·谢米诺娃(Marina Semyonova)的事迹很感兴趣,她是一名出色的俄罗斯舞者和教师,发明了一种挑选学生的新奇方法,是一项可以分辨学生思维模式的巧妙测试。她曾经的一名学生说:“她的学生一开始都要经历一个追踪期,她会观察这些学生对称赞和惩罚有怎样的反应。那些对惩罚反应更积极的学生被认为是更值得培养的。”
换句话说,她将那些从简单的事情,即他们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中获得乐趣的学生与那些能从困难的事情中获得乐趣的学生们分开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听见自己说“这太难了,太有意思了”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接下来的情节还会变得更加复杂,对于这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还远远不够,看上去很聪明很有天赋还远远不够。你必须接近完美,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
我们问了很多人,从小学生到青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的答案如此不同,让我感到很震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
“在我没有犯错误的时候。”
“在我快速并完美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
“在有件事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其他人却无从下手的时候。”
所有答案都在表示,他们现在就要看起来完美无缺。但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说:
“在事情非常难,我很努力去尝试,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
或者:“在我钻研某件事很长时间,终于有了眉目的时候。”
对这些人来说,聪明并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如果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
实际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在进行任何学习之前,能力就可以自动展现。归根结底,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有,如果你没有,你就是没有。我经常看到人们有这样的想法。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系每年会从来自全世界的申请者中招收 6 名研究生。他们都有着很漂亮的成绩单,几乎完美的得分,还有杰出学者们的推荐信。此外,他们还受到了很多一流研究生学院的青睐。
然而只用了一天时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感到自己不过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昨天他们还是精英,今天就变成了失败者,原因就在于老师们手里长长的出版物清单。“噢,我的天哪,我做不了这个。”
他们看着师兄们给出版社提交的文章和完美的写作计划。“我的天,我不行。”他们知道如何在考试中拿 A,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完成这项工作——暂时还不知道。他们忘记了“暂时还”这几个字。
但教书育人不就是学校要做的吗?他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如何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已经什么都会了。
我想知道,是不是在珍妮特·库克(Janet Cooke)和斯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身上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他们都是取得非凡成就的年轻记者——不过是依靠假新闻。珍妮特·库克因其在《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上的一篇特稿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篇报道讲述了一个 8 岁男孩吸毒成瘾的故事,但是这个男孩并不存在,她最终也被剥夺了获奖资格。斯蒂芬·格拉斯是《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的记者,一名高材生。而他笔下的故事和他的消息来源似乎都是空想出来的。来源并不存在,故事也不是真实的。
是不是珍妮特·库克和斯蒂芬·格拉斯也需要在当时看上去完美无缺?他们是不是觉得承认自己不知道会让自己在同事面前丢脸?是不是他们觉得不需要艰苦的学习,他们就已经是一流的记者了?“我们是明星——珍贵的明星,”珍妮特·库克写道,“这就是最重要的。”公众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把他们看作骗子,但我认为他们是有天赋的年轻人——绝望的年轻人,被固定型思模式的压力压垮的年轻人。
20 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老话:“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
一次测验定终生
让我们更仔细地想一想,为什么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当下的完美是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一次测验——或者一次评估——可以成为对你适用终生的评判。
20 年前,5 岁的洛蕾塔和家人搬到美国。几天以后,妈妈带她来到新学校,当时学校立即对洛蕾塔进行了一次入学测验。接下来,她进入了学前班——但并不是尖子班。
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洛蕾塔被升到了尖子班,并直到高中毕业都在这个班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学术奖项。但她从未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体。
那次最初的测验让她深信不疑,她的能力被下了定论,她认为那是固定的,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尖子生。她并不在乎她当时只有五岁,而且刚搬到一个新的国家,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或者当时尖子班可能正好没有多余名额,又或者学校当时认为从比较普通的班级开始会更有利于她的过渡。可以解释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的方向有很多,不幸的是,她选择了错误的一个。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世界里,普通人没有可能变成尖子生。如果你是尖子生,你会通过那次考试并被立刻定性为一名尖子生。
洛蕾塔是一个特例吗?还是说这种思考方式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向一群五年级学生展示了一个硬纸箱,告诉他们里面装的是测试题。我们告诉他们,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评估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我们没有再告诉他们其他信息。随后,我们问这些学生关于这个测试的一些问题,我们问:你们信不信这个测试是为了评估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他们都表示相信。
接下来我们问:你认为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有多聪明吗?还有:你认为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吗?
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相信了我们所说的,这项测验是为了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认为该测验可以测量出他们有多聪明。他们当然也不认为这个测验可以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事实上,他们当中一个人对我们说:“不可能!没有什么测试能测出这个结果!”
但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不仅相信这个测验可以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相信——坚定地相信——该测验可以测出他们有多聪明,还可以测出他们长大后会有多聪明。
他们给了这次测验去测量他们现在和未来最重要的智力水平这样大的权力,也给了它来为自己下定义的权力。这就是每一次成功对他们来说都如此重要的原因。
再谈潜能
这又将我们引回了“潜能”这个问题上,这些测验和专家到底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的潜能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能。你此时此刻就可以简单地测量出人的固定能力,并预测出未来。只要通过考试或者问几个专家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用水晶球占卜。
很多人认为,我们可以立刻对某人具有的潜能下定论。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Kennedy)就曾经很自信地告诉莫顿·唐尼(Morton Downey Jr.),他会是个失败者。这位后来知名的电视人和作家到底做了什么?他只不过穿了一双红色的袜子配一双棕色的皮鞋去了著名的斯托克俱乐部(Stock Club)。
“莫顿,”肯尼迪对他说,“我认识的所有穿红袜子配棕鞋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年轻人,我告诉你,你确实很出色,但是你的这种出色是不会被人欣赏的。”
有许多在我们的时代被称为天才的人,都曾经被权威人士判定为没有未来。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美国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美国灵魂乐大师雷·查尔斯(Ray Charles)、美国演员露西尔·鲍尔(Lucille Ball)还有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都曾在各自的领域内被认为缺乏潜力。而这些人当中,可能确实有些人在早期并没有表现得非常出色。
但潜能不就是人们随着时间来提高自身技能的一种能力吗?这也正是我们想说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努力和时间能将一个人变成什么样?谁知道呢。也许权威专家对波洛克、普鲁斯特、普莱斯利、查尔斯、鲍尔和达尔文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判断是根据他们当时的能力进行的。也许他们当时还没有成为日后那样杰出的人。
我有一次去伦敦参观了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一个早期画作展览。在去的路上,我就在想塞尚曾经是个怎样的人,在他的名声脍炙人口之前,他的画作是什么样的。我对此非常好奇,因为塞尚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他也是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但是我却发现这次展览的大部分画作非常糟糕。有些画面过分夸张,有些颜色过于强烈,还有一些画得非常业余的人物肖像。虽然在其中有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后来画作的影子,但大部分与日后的水平天差地别。难道说早期的塞尚没有天赋吗?还是说,当时的他如果想变成后来的大师,只需要一些时间的磨炼?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知道,想让潜能开花绽放需要一定时间。最近,我收到了一封愤怒的来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参加过我一项调查的老师。
在这个调查中,我虚构了一名学生珍妮弗,她在一次数学考试里只得到了 65 分。之后,我询问这些参加调查的老师们会如何对待这名学生。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非常乐意回答我们的问题。他们觉得根据珍妮弗的成绩,他们了解了珍妮弗,掌握了她的能力。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相反的是,有一位赖尔登先生非常生气,他在信中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相关负责人:
在完成您最近的调查中关于教育者部分的问卷后,我必须申请将我的结果从您的研究中排除。我觉得这项研究本身不具有科学性……
遗憾的是,这项调查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让老师对一个学生做出假设,但仅仅是根据一张纸上的一个分数……人的表现不能只根据一次评估来断定。您不能只给出一个点,就让我们决定一条斜线的倾斜度,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条线是从何画起的。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未来的走向如何,发展如何,是否缺乏努力,或者是否缺乏数学方面的才能……
您真诚的
迈克尔·D·赖尔登
赖尔登先生对我们提出的批评让我很高兴,我也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根据一次分数立刻做出的评估,对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更不要说去了解他们在未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了。
但令人不安的是,有很多老师并不这么认为,这也是我们这项研究的要点。
一次评估就定终生的这种想法,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产生了紧迫感。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必须快速、完美地取得成功。当自己的一切在每时每刻都面临危险的时候,谁还会有慢慢成长这种奢侈的想法呢?
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判断潜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认为是有的。在筛选宇航员申请的时候,他们拒绝了那些经历简单、一帆风顺的人,而是选择了那些曾经历过重大失败并重新站起来的人。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 CEO,选择主管时的依据便是他们成长的可能性。还记得玛丽娜·谢米诺娃,那个著名的芭蕾舞老师吗?她选择那些能从批评中获得能量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这两个人都认为,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他们会根据思维模式来进行人才选拔。
证明你很特别
当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选择成功而不是成长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证明什么?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很特别,甚至是高人一等。
当我问他们“你们什么时候感到自己很聪明”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说,在他们感到特殊的时候,或者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且比别人更强的时候。
在发现思维模式并了解其运作方式之前,我也和他们一样,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天赋,正因为这样,我甚至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价值。对我来说最可怕的想法,让我几乎不敢想象的,就是我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别人的每一个眼神对我来说都意义非凡——它们被登记在我的智力记分卡、吸引力记分卡以及受欢迎程度记分卡上。如果一天过得顺利,我可以尽情沉浸在我的高分记录中。
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去听了一场歌剧。在那天晚上,歌剧非常完美,每个人都等到歌剧完全结束才离场——并不只到歌剧结尾,而是等到所有幕布都落下才离场。之后所有人都涌到了街上,每个人都想叫出租车。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已经过了午夜,气温只有零下 13 摄氏度,还伴有大风,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感到越来越难以忍受。我站在那里,在一群没有任何差别的人当中,我又能有什么机会呢?突然间,一辆出租车正好在我身边停下。后门把手的位置刚好停在我手边,当我坐到车里时,司机对我说:“你看上去很不一样。”可以说,我活着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因为我不仅很特别,我的特别即使在远处也可以被人察觉。
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自尊主义运动①鼓励这种想法,甚至发明了一些装置帮助你确认自己的优越性。我最近就偶然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广告。我的两个朋友每年送给我一张图表,上面列出了他们没有送给我的圣诞礼物中的前十名。从 1 月到 11 月,他们从纸质或网上的产品目录中挑选出一些。12 月的时候,他们从中选出优胜者。其中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礼物是口袋厕所,你可以在使用后将它们叠起来放在你的口袋里。今年我最喜欢的礼物是一个叫作“我爱我自己”的镜子,一面在底端用大写字母写着“我爱我自己”的镜子。看着这面镜子,你可以给予自己这样的信息,不需要等着外界来告诉你你的特殊性。
当然,这个镜子本身并没有多大坏处,但当特殊性开始意味着比其他人更优秀
意味着一个更有价值、高人一等、更具特权的人时,就会出现问题了。
特殊、高人一等、更具特权
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认为天赋就是全部。他不喜欢学习,也不会在挑战中成长;当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他经常会走向失败。最终,他自己也承认,他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但他非常有天赋,所以连续四年在网坛排名第一。他向我们描述了成为第一是怎样一种感觉。
麦肯罗在比赛当中,会用锯木屑去吸干手上的汗,某一次,他因为不喜欢锯木屑的样子,走到装锯木屑的容器边用球拍把它打翻了。他的经纪人加里赶紧冲过来看出了什么问题。
“你管这个叫锯木屑?”我问加里。我其实是在对他大喊:“这些锯木屑太细了!”“这玩意儿看上去像老鼠药一样。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点?”于是加里跑了出去,20 分钟之后,他带回来一罐新鲜的粗木屑……兜里少了 20 美元:他不得不花钱雇了一名俱乐部工作人员将一根截面为 5 厘米 × 10 厘米的木材刨成锯木屑。这就是当第一的感觉。
他继续告诉我们,一次,一位负责接待他的高贵的日本女士被他吐了一身。第二天,这名女士鞠躬向他道歉,并送给他一件礼物。“这件事,”麦肯罗宣称,“也是当第一名的感觉。”
“所有的事情都是关于你的——‘你有没有得到你需要的全部?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会付这个钱,我们会做那个,我们会拍你马屁。’你只需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对其他事情的反应就是‘滚远点’。在很长时间里,我对此习以为常。换成是你,你难道不会吗?”
所以看看吧,如果你成功,你就比其他人强。你就可以侮辱他们,让他们对你卑躬屈膝。在固定型思维里,这很容易被误认为自尊。
作为反例,来看看迈克尔·乔丹吧,他是最杰出的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曾被世界冠以“超人”“神一样的存在”“穿运动鞋的上帝”等溢美之词。如果有人有资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但在回归篮球界并引起巨大轰动时,他却说:“我的回归带来的强烈反响让我感到震惊……大家像搞宗教崇拜那样称赞我,这让我感到很尴尬。我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
乔丹知道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了多少努力。他是一个经历了奋斗和成长的人,不是一个天生就优于他人的人。
总的来说,相信人的能力固定不变的那些人急切盼望成功,而他们在成功后感到的不仅是自豪,他们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个人能力比其他人要强。
然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种自尊心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成功后你会变成一个重要人物,那么当你不成功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呢?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马丁夫妇非常爱他们 3 岁的儿子罗伯特,经常吹嘘他有多非凡。从来没有哪个孩子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聪明,一样富有创造性。后来,罗伯特做了一件不能被原谅的事——他没有考进纽约排名第一的幼儿园。在这之后,马丁夫妇就对他很冷淡。他们不再用以前的方式和他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以他为豪,表达对他的爱。他不再是他们才华横溢的小罗伯特,而变成了一个让自己丢脸并让家人蒙羞的人。在如此稚嫩的年纪,他已经成了一个失败者。
每年 4 月,当那些薄薄的信封——也就是拒绝信——从各个大学寄来的时候,数不清的失败者就这样产生了。成千上万才华横溢的学生成了“没有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女孩”或者“没有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男孩”。
关键时刻
即使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Jim Marshall)是明尼苏达维京人队曾经的防守队员,他身上发生了一件很容易将他定义成失败者的事。
在一次对旧金山 49 人队的比赛中,马歇尔看到了地上的球,将球抱起并跑到底线持球触地得分,引得全场欢呼。但是他跑错了方向,在全国电视转播中,他为对手赢得了一分。
这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时刻。羞愧的感觉让他难以忍受。但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他想:“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就去把它改正过来。我意识到我可以做出选择。我可以坐在我的痛苦里,但也可以去做点什么。”在下半场比赛里,他振作起来,打出了可算是他最精彩的比赛,为自家球队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和很多团体谈话,回信给那些终于勇于承认自己失败经历的人,他在比赛中也更加专注。他没有让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而是获得了掌控权。他利用这个经历,使自己成了一名更好的球员,而且他相信,他成了更好的人。
然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伯纳德·卢瓦索(Bernard Loiseau)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在法国,只有少数几家餐厅被《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这部欧洲最受重视的餐厅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他的餐厅就是其中之一。在 2003 年《米其林指南》出版前,伯纳德·卢瓦索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在另一部指南中失掉了两分,被《高勒米罗美食指南》(Gault Millau)从 19 分(总分 20 分)扣到 17 分。之后谣言大肆传播,说他会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评级,虽然他的餐厅并没有被降级,但是这个失败的念头击垮了他。
卢瓦索是饮食界的开创者。他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主张用食物本身清新的味道来代替法国菜肴中传统的黄油和奶油酱汁。他有着惊人的精力,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除了他在勃艮第的三星米其林餐厅,他在巴黎还拥有三家餐厅,出版了很多烹饪书籍,还拥有一条冷冻食品生产线。“我就像圣罗兰一样,”他对人们说,“我既做高级定制,也做成衣。”
一个这么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未来,无论他有没有那两分或者那三颗星。事实上,《高勒米罗美食指南》的负责人表示,难以想象他们的评分会让他丢了性命。但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这是可以想象的。他们降低评分的举动让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
固定型思维模式对失败的定义确实让人感到震惊,所以,让我们谈点轻松的吧。
我的成功意味着你的失败
去年夏天,我和丈夫去了一个度假牧场,因为我们谁都没有接触过马,所以这次体验对我们来说非常新奇。一天,我们报名参加了一个飞绳钓鱼课程,教我们的老师是一个牛仔作风的 80 岁渔夫,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挥舞钓线,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尝试。
我们很快就意识到,他没有教我们如何识别鱼是否上钩(它们不会用力拉线,你必须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气泡),上钩后该怎么办(向上抬竿),另外如果奇迹发生,我们能走到这一步的话,该如何将鱼拉近(沿着水面将鱼拉过来,不要提到空中)。所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蚊子不停地咬我们,但是依然没有鱼的影子。我们和其他几十人都没有一丁点儿进展。突然,我中了头彩。一条粗心的鱼使劲咬住了我的鱼饵,而那个渔夫正好在我们旁边,告诉了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就这样,我钓上一条虹鳟鱼。
反应一:我的丈夫戴维跑过来充满骄傲地说:“和你在一起真是令人兴奋!”
反应二:傍晚,我们去客厅吃饭的时候,两个男人朝我丈夫走过来,对他说:“戴维,你是怎么应付这一切的?”戴维一脸迷茫地看着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他当然不知道,他是会因为我钓到鱼而激动的人。但我非常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他们希望戴维感到自己被贬低了,他们也走过来表明了这正是我的成功带给他们的感觉。
偷懒、欺骗和责备无法带来成功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伤,而这种思维模式是无法提供克服这种创伤的好方法的。如果失败意味着你缺乏个人技能或者潜力,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者,那你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在一次研究中,七年级的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如何面对学术上的失败——在一门新课程中考了低分。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出所料,说他们会为下一次考试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他们不会再付出同样多的努力了。既然你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他们还说自己会认真考虑一下作弊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能力考好,你就得另辟蹊径。
另外,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己的自尊。比如,他们会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
一群大学生在一次糟糕的考试后,获得了一个去看其他人试卷的机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选择去看那些考得比他们好很多的人的卷子。和往常一样,他们希望改正自己的不足。但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选择去看那些考得非常差的,这就是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方法。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中讲述了美国企业界发生的一个相似的故事。当宝洁(Procter & Gamble)公司在造纸业突飞猛进的时候,当时美国造纸业的领头羊斯科特纸业公司(Scott Paper)放弃了竞争。他们没有选择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站起来抗争,只是说:“哦,好吧……至少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不是最差的。”
在经历失败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尝试修复自尊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让我们回到约翰·麦肯罗的例子上来。
失败从来都不是他的错。有一次他输掉比赛是因为发烧了,一次是因为后背疼,一次是因为外界对他期望太高,另一次又是小报八卦害了他。一次他输给了一个朋友,是因为他的朋友恋爱了但他没有。一次是因为他比赛前吃了太多东西,一次是因为他太胖了,另一次又是因为他太瘦了。一次是因为太冷,一次又是因为太热。一次是因为他缺乏训练,一次又是因为训练过度。
他最痛苦的一次失败,是 1984 年的法网公开赛,至今他想起来都彻夜难眠。为什么他在 2 比 0 领先捷克选手伊万·伦德尔(Ivan Lendl)之后反而会输掉比赛?根据麦肯罗所说,这不是他的错。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一名摄影师摘掉了他的耳机,所以场边一直有噪音传过来。
不是他的错。所以他没有去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管控能力。
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John Wooden)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你仍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
思维模式与抑郁症
也许那名法国厨师伯纳德·卢瓦索只是因为抑郁自杀的。你是不是这样想过?
这难道不是性格决定的吗?难道不是因为一些人天生敏感,而另一些人不容易被外界影响吗?性格当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思维模式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告诉学生们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特点后,完全改变了他们应对压抑情绪的方法。他们感受越糟,就会变得越有动力去克服他们面临的问题。
简单来说,人们一旦相信个人能力固定不变,便经常会处于危险当中,害怕失败会给自己打分。失败可以永久性地定义他们。也许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似乎剥夺了他们应对问题的才能。
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我们小的时候都遇到过一个选择题,在有才能但心态浮躁的兔子和缓慢但稳健的乌龟之间做出选择。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缓慢和稳健最终赢得了比赛。但是,我们当中真有人希望自己是一只乌龟吗?
不,我们只希望当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我们希望像风一样敏捷,但是要更有策略性——就是说,不要在终点之前打那么久的瞌睡。别忘了,为了赢得比赛,你最后总还是要露面的。
龟兔赛跑的故事本想强调努力可以有多重要的意义,却给了努力一个坏名声。它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并让人们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进者才有机可乘。
谢谢,我还是选择天赋吧。
问题就是,这些故事让事情变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你有能力,要么你付出努力。认为只有无能者才需要努力的想法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告诉我们:“如果你需要为某事付出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长做这件事。”他们补充说:“对真正的天才来说,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
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时候,我是心理学系的一名年轻的副教授。有一天晚上,我路过心理学系大楼,发现有些教职工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的一些同事工作到很晚。他们肯定没有我聪明,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可能和我一样聪明,而且工作更加努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要么聪明要么努力的选择题,而我明显更加看重前者。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想法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即使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他们会说,有天赋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欣赏天赋,但是他们更崇尚努力,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让你取得最终的成就。
加倍努力:高风险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眼中,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需要做的。当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有缺陷,那么努力不会给他带来什么损失;但如果完美无缺正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你被外界认为是天才、人才或者具有某些才能,那么你会损失很多东西。努力会贬低你的价值。
小提琴家娜佳·萨莱诺-索南伯格(Nadja Salerno-Sonnenberg)在 10 岁时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完成了她小提琴处女秀。到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跟随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多萝西·迪蕾(Dorothy DeLay)学习后,她才发现自己有一系列糟糕的习惯。她的指法和运弓非常糟糕,此外拿小提琴的姿势也不正确,但是她拒绝改变。几年过去,她看到其他学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了她,在接近 20 岁的时候,她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我曾经那么成功,报纸将我称为‘神童’,但是现在我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这名神童害怕努力。“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归结于我的恐惧。害怕努力后依然会失败……如果你去参加试演,但是并没有真正为之努力,没有真正好好准备,没有尽全力,那么你没有赢得这个机会,你至少有一个借口……没有什么比说出‘我付出了我的所有,但是依然不够优秀’这句话更难的事了。”
努力后还是失败的事实会让自己找不到借口,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们最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笼罩着萨莱诺-索南伯格,让她止步不前。她甚至一度不带小提琴去上课!
经过了很多年的忍耐和理解,后来有一天,迪蕾对她说:“听着,如果你下个星期再不带小提琴来上课,我就把你轰出我的教室。”萨莱诺-索南伯格以为她在开玩笑,但是迪蕾从沙发上站起来平静地对她说:“我没有开玩笑,如果你想浪费你的天赋,我不希望参与其中。这种状态应该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努力如此令人恐惧?
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了不起的天才不需要努力。对努力的需求会给你的能力笼上阴影。第二,就像萨莱诺-索南伯格说的,它让你再也无法去找借口。如果没有努力,你可以说“我本可以[此处随意填空]”,而一旦你努力过了,就不能再这么说了。有个人曾经对我说:“我本可以成为马友友(Yo-Yo Ma)。”如果她真的为之努力过了,她就不能再说这句话了。
努力不够:高风险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中,你非常想要某个东西而且有机会去得到它,但是什么都不去做的情况是很难想象的。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原本可以”这个想法不会让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感到安慰,反而会令他们心碎。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当然,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也在书里读到过这样的话:成功意味着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强于他人;失败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死刑;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但是他们无法将这些话化为实际行动,因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认为个人能力不可改变的这种信念——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观点:成功仅仅意味着比其他人更有天赋,失败确实会对你做出评判,而努力是那些无法依靠天赋成功的人才需要的。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50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http://www.jianshu.com/c/d3950a9c3431),也可看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
也欢迎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28/7c3f67318e58bcf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