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鲍鹏山老师解读他的书籍《孔子如来》。孔子如来的意思是:孔子如果来了。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教授。安徽六安人,就读于安徽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支教青海,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17年,现为上海开放大学(原名为上海电视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鲍鹏山老师说:也许太多人的眼里,孔子只是个老学究,教人一味“三纲五常”的愚忠,所以中国人久而久之就有了“儒家教人当奴才”的一概印象。加之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得孔子本人却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厄运。要知道自有孔子以来,他基本就是中国25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信仰核心。即便在秦皇时期,也没有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敌人来对待。这场厄运实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一个厄运。
《孔子如来》从道德修养、社会政治理想、教育思想、孔门人物品藻、生死天命观等方面,在“知识正确”和“价值观正确”的基础上,以散文化的笔触、隽语性的思辨,对孔子言论进行解读,体悟孔子的思想智慧和正知正见,阐发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传递文化的涵养和力量。
《孔子如来》从前上学背过一小段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类的。
背完考完试就算了,没有入脑。
那么《论语》是在讲什么,《论语》之于中国,相对于《圣经》在西方的地位也毫不逊色。但500多篇16000多字的语录体的“超文本”格式给了后人无限解读、发挥的空间。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论语》的读者都有一本自己的《论语》,但是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本来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孔子更关心的是如“礼、义、信”这样的关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大问题,即社会价值问题,而500多则论语讨论的都是价值问题。
这次听鲍鹏山老师解读,才了解到孔圣的魅力。
古之所谓“子”,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之人也。
《孔子如来》孔子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家,一位有大智慧的学者。
一、以直报怨。
当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可、否!而是巧妙地问了一句“何以报德?”这个反问非常巧妙。
如果以怨报怨,整个社会就会变成尔虞我诈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人人自危,家之不家,国将不国。
一个人犯了什么错,就按相对的程度去惩罚、对待就可以了,做坏事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做一个正直的人,赏罚有度,才能造就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以怨报怨只会把所有人拉进深渊。
以直报怨鼓励我们做正直公正的人,以德报德鼓励我们做好人,善良的人。
可见,《论语》上这么简单的22个字“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背后则蕴含了深厚的社会治理理念。
《孔子如来》短短500多则,一万多字的《论语》,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浓缩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本关于心灵、信仰修炼的书,对现代的我们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二、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这则故事里有一位楚国的名人——叶公翩翩登场,叶公虽然言行不一而为历史留名,但他在治理楚国负函(今河南信阳)时却颇得令名。孔子访问楚国路经负函,叶公殷勤接待,席间,为了显示自己治理成就,夸口道:“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则很不以为然:“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意思就是叶公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句话初看起来很有问题,夫子的境界并不高啊,怎么做了偷窃这等下等的事,儿子揭发老子反而不是正直了?不是还有个大义灭亲吗?
《孔子如来》那个故事里,父亲偷了别人的羊,那么究竟儿子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呢?
孔子认为,父亲偷了一只羊,直接的后果就是邻居少了一只羊,而如果儿子举报了父亲,那就是违背了亲情伦理。如果连直系亲属的儿子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报、揭发自己的父亲,那家庭亲情何在?如果众人皆效仿之,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彼此冷漠提防,人间不再有温暖,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孔子维护的是人伦亲情的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父子亲情。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你又当如何抉择?这是值得思考的人生命题。
三、孔子是个浪漫、有趣的学者。
他在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则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道不行,我就泛舟大海游玩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些逝去的昼夜,毫不顾及我们痛惜的心情。”多么浪漫、诗意的直抒胸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