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故居
奉化溪口,一个从民国延伸到现在的名字,奉化溪口,一个依山傍水,千年营造的“民国第一镇”,犹如一处意外的时空存在的地方,民国史迹的层层叠叠,呈现的星罗棋布,让人有一天,也想过来看看曾经的那些往事,不堪回首的历史,应该也是自己这个春天的想法。
一直在想,蒋氏父子的故居,曾经的神秘,优雅宁静的住处,几多风云,几多迷离,如今后人的蜂拥而至,所有故事都不再弥漫这个小镇,70年后的今天,他的故居,在尽览风华后,他还会有欣慰,抑或伤感吗?
可惜无人知晓他的这番心事了。
曾经有个美好的传说,代代相传,造就了溪口这个名字,一个曾经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百年前从这里走出,在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演绎了无数精彩的剧情,他的出生地,他的生长环境,都成了后人们传说的故事, 经久不衰。
民国—那年那月(一)武岭门,巍峨雄伟,三里长街从这里开启,孝心与城门的纽带,告慰的是衣锦还乡后对母亲情结的载体,也是溪口的城徽与象征。
民国—那年那月(一)进入城门,第一个左转,台阶的一层层走上,是文昌阁,参天古木掩映下的武岭头,是蒋先生返乡时的常居之所。
民国—那年那月(一)上楼,偌大的房间有卧室,只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像个纯卧室,空荡荡地,没有家的感觉。
民国—那年那月(一)从窗台望去,满眼的绿,姿意延伸着春天的盎然,第一高楼可以看到古镇的最美景色。
民国—那年那月(一)一座小洋楼,是民国时期难得一见的西式洋房,这里书写的故事,演绎的人文,都成了一道历史的云烟。
从小楼出来是武岭学校,古朴民风的学校,似乎还可以找到当年的痕迹,从这里看到二位女性的为民创举,母亲的嘱言,妻子的效仿,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推动古老乡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体现。
民国—那年那月(一)宗祠,一个家族的历史,秉承了“忠孝传家”的传统。
朱红色的大门,几个金色的大字,记录了这里发生的很多大事,祭祖,庆典,嫁娶,治丧等等。
民国—那年那月(一)一条不宽的路,直通宗祠,右转进入中院,穿过一个拱形门,就是蒋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一块大大的匾,代表着这个家族的兴衰经历。
一个天井,空空荡荡,湿漉漉的地面,有青苔一丛丛缀满。
宗祠南面是个戏台,每当家族活动之际,戏台上的风情开始上演,拉开的大幕,又是一段历史与传说,仿佛又在等一出戏文散场,等一出戏文落幕。
民国—那年那月(一)丰镐房,取之于两个朝代,周文王、周武王当年先后在泮水畔营建的丰京、镐京两座都城的首字而命名。由此可见蒋氏先人对后代飞黄腾达、治国安邦的渴望与野心。而蒋介石把两个儿子起名为经国、纬国,修谱时又起谱名为建丰、建镐,更是把这种渴望渲染到了极致!
一直以为这样的宅邸,是蒋家老祖宗留下的,后来才知,是蒋介石崛起之后,扩建的。
院子里的一棵金桂,银桂,是蒋,宋亲手植,春天里的绿叶,早就铺天盖地地缀满枝头,那嫩绿,郁郁葱葱,把春天的味道,写满,留痕,于声于色,流转万千。
穿越邂逅,这里的一草树木,一竿翠竹,一院藤萝,一地青苔,都好似守着时光的岁月,隽永悠长,把民国风演绎得淋漓尽致,述说不尽的那年那月,一如从前那般静谧,这般花事,不曾遗落。
民国—那年那月(一)玉泰盐铺,前店后坊,以卖盐为主,应该说也是蒋家祖传,从祖父传到蒋的父亲,后来家道没落,还是蒋在他登上最高位置时,原状重建,所以这里算是原址了。
不算大的地方,转了一圈,眼看着大批游客一点点涌入,早早退出,以安自己的心。
阴沉沉的天空,太阳出来了,闷热极了,有点像六月里的黄梅天,气压太低,有点透不过气来。
还有3公里的路程去蒋母墓道,还要爬山,最终放弃,也许每次的不圆满,也是天意,顺着自己的心意,随意地寻找历史的痕迹,散散漫漫的,一如心绪在游走,这样的时光,轻松,稀疏,朗朗,这个故居,终究是了了自己的愿,原来很多年前的风云,就是从这里走出,后人的游历,给这里添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色彩。
风花雪月也好,经天纬地也罢,都逃不过风流云散的终局。
民国—那年那月(一)我们所能窥见的,只是历史渐行渐远的背影。
2019.4.24
18.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