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有个 45 岁的北漂大叔陆庆屹,结束了 29 年北漂生涯,静下心来留在家里,用 1500 元的摄影装备,跟拍了父母的四个春天,记录父母的日常。镜头下交织着苦难与喜悦,镜头流转在他们劳作、闲聊、歌唱、出游山野、病、死、丧葬、祭祖、告别之间……普通人的平凡日夜,却藏着无数美丽的时刻。片子送去电影展,拿了最佳纪录片奖。那个“廉价”的纪录片叫《四个春天》。
电影里面触动自己的点很多,父母之间细碎平常普通的爱,子女在外打拼艰难的生活,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日常的劳作、山野、梯田、丧葬等风俗与自己的家乡是那么的相像,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的家乡,与自己曾经看过的场景进行对比,例如想起了坐火车去西宁的路上看到的户外景象。电影里日常的劳作、山野、梯田的场景、画面让我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因为自己从小就是伴随着这些长大的。
2019年1月份初奶奶过世,回家乡去参加奶奶的葬礼,亲历耳闻唢呐声、悲鸣声、葬歌、跪拜、上香等,电影中的画面与记忆中的似曾相识,觉得电影里拍摄的地方的风俗跟家乡的有些相象。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中国的广大农村葬礼习俗共性的理解。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看电影里丧葬的画面,就更加有感觉,深有体会了。
电影唤起了观众曾经看过、经历过的记忆、情绪,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打动观众。好的电影作品(文章)就是帮助观众表达出了他自己无法表达清楚的感情、情绪,引导观众往更深层次思考。《四个春天》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电影里逐渐老去的父母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也在逐渐老去的父母,电影里的父母和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父母都有对子女的养育、期望、担心、害怕等行为和情绪,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感受电影中的父母的喜怒哀乐,让我对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有了更加多的谅解。
父母一辈子不容易,养育小孩,尽力做到了他们力所能及的,自己不应该再苛求,正如《稀缺》这本书里所讲到的带宽,父母在那样的处境下,带宽就只有这么多,考虑、照顾到了这件事情,占用了带宽,就会没有多余的带宽去顾及孩子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类似于自己现在这样,自己也想在把学习、工作做好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外在魅力,但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已经没有多余的带宽去做更加多的事情了。父母都是穷人,面对很大的生存、生活压力,带宽就受到更加多因素的影响了。
看《四个春天》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听完了蔡康永的情商课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自己慢慢地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了更加多的理解与释怀,心里没有那么耿耿于怀了,感觉到内心放下了一副重担,轻松了很多,更加能够体谅父母了,与父母的关系有了好转。也有可能是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自己一个人养活自己都要那么用力、努力,何况父母还要供养两个孩子生活、读书,可想压力有多大。人不知道他人的切身处境,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做到换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