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5798/7566465fb843ef24.jpg)
说起我的老家,那就是现在的东明镇七棵村。
记忆中的老家,一排排低矮的土房,家家户户过得都不太富裕。印象中,只有大队干部,还有在供销社上班的或者是赤脚医生家的条件还比较好。
那时,尽管老爸已经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了,但是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再加上老妈一向节俭度日,一分钱都会算计着花。所以,我家的日子在当时村里来说,也就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老爸老妈性格耿直,都属于刀子嘴豆腐心那种的。再加上,老爸那时属于半拉子农民,一边上班,一边种地,家里没有犁杖车马的,所以种地时的犁田趟地的,都得求助专业的农民。那时候,还实行帮工换工的,所以,对于种地来说,我家困难重重。
我家东边是老张家。他们家小子多,就有一个老姑娘叫张老霞。人家因为劳力多,可以万事不求人。所以,他们家大人言谈举止中,对于我家语气里充满着不屑和蔑视。
因为我家是四个丫头蛋子。偏偏老爸老妈眼睛里还不揉沙子,对于他们有些瞧不起我家的行为,也是忍无可忍。为此,老爸老妈还把张家那个瘦小无比,说话阴阳怪气的老太太,起了个“张抽巴腚”的外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5798/8b8bfe4802b93806.jpg)
有一次,我家园子里的鹅随处下蛋。有只狗到我家园子里,看到鹅蛋,就用嘴叼着准备逃离。恰巧,被这个张家老太太看到了。她一跃翻墙,撵走了那只恶狗,然后,拾起了白白大大的鹅蛋。正准备翻墙回她家院子时,被我老妈看到了。
于是,我老妈便和张家老太太吵得不可开交。老妈的意思是,上我家园子捡鹅蛋,这就是偷盗行为。张家老太太则强调,是从狗嘴里抢夺下来的,不算偷。
老妈干仗特别厉害,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而且嗓门贼大。把街坊四邻都吸引来了,到底把张家老太太图小便宜,见蛋就想占为己有的丑行公布于众。吵架混乱中,她家的张老霞还用土块儿撇到我的手腕上,把我的手脖子都打肿了。我就开始哇哇大哭起来。记得那次,老妈一连出屋骂战好几回。
由于张家老太太在这次大战中理亏,处于下风。那天晚上,不知她家的哪个儿子,还用石头把我家玻璃砸坏了。老爸立刻跑出去,结果没有看到砸玻璃人的身影。对于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是老爸老妈所不耻的。
基于此,我家彻底和东院老张家宣布绝交。记得,那时大约也就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我,还写了一篇《鹅蛋的风波》来记录此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5798/4efcc94670384f9b.jpg)
接下来,再说说我家西院吧。
西院是老刘家。他家刘大伯和我老爸都在七棵小学当民办老师,刘大伯水平太一般了,以至于连续参加了多少次公办教师转正考试都没有成功。听说,他教学连“爪”和“瓜”都分不清。因此,学生背地里都嘲笑他,老师们也都清楚他什么水准,最后他班都带不了,只能教教体育什么的,做个科任教师。
刘大娘个子矮小,胖胖的,一走路像只鸭子摆来摆去的。为此,老爸老妈背地里称呼她为“大胖娘们儿”。
听老妈说,刘大娘是带肚嫁给刘大伯的,当时因为刘大伯家太贫穷了。她肚子里的孩子据说是刘大娘姐夫的。这种情况下,刘大娘的奶奶婆婆,老婆婆都瞧不起她。后来,和刘大伯结婚不久生下来一个女儿,不知怎么没有活下来。
刘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家这三个孩子,脑袋都不太聪明,学习都不好。就老大还勉强可以,但是初中毕业什么也没考上,回来接了他爸爸的班,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后来也没干长,就不干了。由他的妹子刘丫儿接替,那时候,村里的代课教师就是大队说了算,都是一年才开一次工资,根本挣不了几个钱,就是名好听罢了,感觉老师这个工作挺清闲体面似的。
话说我们家和老刘家中间隔着一条路。他家两个儿子总是把他家墙外边高高的垫土,而且还上我家院墙这边来挖。这样,他家的那边地势高,我家这边低,一下雨那水都就势流到了我家院墙跟,白汪汪地一片河,正经得好几个晴天,才能晒干。
又一次,刘家俩小子又上我家这边取土。老妈当时看见了,立马就翻了,和他家吵了起来。他家刘大娘扬眉吐气地说:“啊!我们愿意挖,我们家有人!(言外之意就是他家有儿子,我家没有,是他们嘴里的“绝户棒子。”)”
我老妈听了,气场一点儿不输。
“你有人怎么了?有人,你也是顺垄沟找豆包的货,也是倒粪的机器。”
那时,他家刘大胖子和我姐都在王家中学读书,我姐是远近闻名学习好的,未来能考上学有出息的孩子,他家那个大小子学习不好,比我姐高一届,根本考不上。
说来也真是灵验,我姐真的中考金榜题名,为老爸老妈争了光,为我们苏家扬眉吐气了。女孩儿怎么了?没有男孩儿来继承香火,女孩儿一样可以光宗耀祖。
为此,我家和西院老刘家虽说没有彻底决裂,但是也是面和心不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5798/00fe395f494d7ab0.jpg)
那时,和我家关系好,让我老爸老妈真心相处,能来得上的,是后院的老李大姑家。
李大姑和我七姑是亲妯娌,但是相处起来感觉比我七姑都亲。李大姑为人处事特别圆滑,知道我老妈直性子,所以说话总是顺着我老妈,不呛着,再说有时还能求助我老妈做点儿缝纫活儿什么的。因此,我们两家能够友好相处。
印象中,老李大姑父为我家出过犁杖工,还帮我家打过场院。我老妈会煮咸鸭蛋,杀鸡杀鹅盛情款待他。
那时,老妈一出去串门,就是去李大姑家,一坐就是小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和李大姑很投缘。
时不时的,李大姑还会来我家借几元钱,借点儿猪油鸡蛋什么的。老妈总会慷慨无私帮助,因为他家对我家帮助也很大。几年前,老妈回老家,还专程看望老李大姑,并且给她扔了200元钱。
李大姑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和二女儿当时学得还挺好,但是也没有考上学。听说,现在就大儿子家过得还可以,其他三个孩子日子都不太富裕。
这几年,每次春节和清明节前后,我们都会回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有时,还特意回我家房子那里转一转,但是早已经新建了大瓦房,感觉和左邻右舍的距离也不是小时候那么远了。
现在一想,一是那时候小,是孩子的视角;二是那时候的房子低矮,道路也没有修建。因此印象中左邻右舍,前后院的感觉挺远。
如今真的是今非昔比了,家家崭新的大瓦房,砖院套,经济条件都好了。老家换了模样,无论如何寻觅,再也找寻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心中,不由得平添了许多感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5798/579a6ea8035e8b6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