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破釜沉舟并非巨鹿之战的决胜关键,秦军诸侯达成默契。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八月,章邯利用项梁“两胜秦军”的骄傲心态,采取“人衔枚、马勒口”的夜袭策略,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接着,章邯又接连攻杀了反秦的齐王田儋和魏王魏咎。
章邯见楚地的义军群龙无首,感觉再难对秦庭构成威胁,就率军渡过黄河,向北增援在赵作战的秦军王离部。
此时,赵国已因部将李良的投秦而发生混战,赵王武臣被杀,张耳、陈余奋力击溃叛军,拥立赵歇为王。
章邯领兵抵达赵地后,随即与赵军发生激战,大败赵军,攻克邯郸,并将城内百姓都迁往河内。赵王歇、张耳等人只得率众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却被秦将王离团团围住。陈余在北边收集了常山的残余部众数万,驻扎在钜鹿城以北。章邯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筑甬道与黄河接连,给王离运送军粮。
章邯部是以骊山刑徒为主,而王离部则是原驻守九原的秦军长城军团,其二者兵力基本相当,大概在二十万上下。
王离兵多粮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内粮食已尽,兵力很弱,张耳多次派人召陈余前来救援,陈余考虑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敌不过秦军,不敢前往。相持了几个月,不见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余,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余。陈余只得勉强派出五千人马,由张黡、陈泽带领,进行试探性进攻。
秦军王离部大多来源于九原,是秦朝抵御匈奴的主力部队,实力果然强大,来衅的赵军很快就全军覆没了。
赵王被困于巨鹿时,张耳利用其外交特长,游说各路诸侯前来救赵,并申明天下之势在此一举。
诸侯纷纷派遣大军而来。
首先赶到的是张耳的儿子张敖收代兵万余人而来,北方的燕国也派将军臧荼南下救赵。
齐王田荣因个人恩怨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田荣带兵前来。
同时,楚怀王也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北上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与诸侯无异。
巨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战国以来地位有所提升,秦代始设为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严格意义来说,应该属于二级城池,按理来讲,其防御力不会超过名城邯郸。
当时是,秦军军威复振,军事布局也十分强劲,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次于其南,一边筑甬道输粟,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实施打击,二者互为支撑,就像一把钢钳,进可攻、退可守,打点打援、随心所欲,牢牢地占据着巨鹿战场的主动。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既然秦军如此精锐,人数又众,为何久攻不下一个以赵军残部驻守的巨鹿城呢?
在秦军展开巨鹿战役前,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因为进谏秦二世胡亥而被赵高囚禁,最终李斯被腰斩于市,夷三族,后二者自尽身亡。
加之先前遇害的蒙氏兄弟,除了王翦父子病逝外,跟随始皇帝开疆辟土的功臣们全都遭到了佞臣赵高的清洗,庙堂之上一片狼藉。
此时正值围困巨鹿之初,王离和章邯难免对于自己的前途有所担忧,只能静观其变,看看政‘局的走向如何,而统兵在外则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故而,王离和章邯都没有想尽快地完成赵地的战役,而是利用它作为一个契机,进行等待,等待着中’央政‘局的明朗化。
而诸侯国的援兵也多次被章邯击败,多有畏战情绪,根本不敢贸然出击;同时也不愿秦国吃掉赵国,使自己成为秦军下一个捕食的目标。
因此,秦军和诸侯军这两股根本对立的力量之间,在此刻却达成了一个奇特的平衡,形成了短期的心理默契。
真正着急的,恐怕就只有被困在巨鹿的赵王歇和张耳了。
然而,就在大家等待的时候,楚国的援军内部发生火并,项羽急于为叔父项梁报仇,假借怀王的名义,杀掉了一味避战的统帅宋义,夺得了楚军的实际指挥权。
项羽作为兵学“勇战派”的代表人物,利用其敏锐的军事嗅觉,发现了秦军布局的也并非无懈可击: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边,中间以筑甬相通,而王离的侧后背有章邯的保护,相对比较安全,故其中军很可能就在靠近友军的一侧。
如果楚军实施“黑虎掏心”的战术,直插两支秦军的结合部,阻塞甬道,切断其二者间的联系,集中力量、速战速决,与诸侯援军和巨鹿守军配合消灭王离部,再转手对付章邯,还是有希望获胜的。
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率先打破上面所说的军事平衡。这支先头部队果然不负所望,突破了章邯的阻击,切断甬道。
此时,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让陈余做出援救巨鹿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自己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随后,项羽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破釜沉舟、全部渡河,只带三天的干粮,以示“不战胜毋宁死”之意。
在项羽的感召下,楚兵的求战欲望空前高涨,一举击溃了前来阻击的章邯部,彻底切断了章邯、王离间的联系。
章邯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项羽则立刻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攻城部队的后方往往是非常薄弱的。楚军快速实施穿插、分割,并且直攻秦军指挥中枢,在诸侯军的配合下,捣毁了其指挥系统,俘虏了主将王离,副将涉间自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项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诸侯军的统帅。
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秦庭的巨大压力,也做过很多尝试,力图扭转败局,但都收效甚微。
战事就是如此,任凭你的实力占据优势,一旦陷入被动,就很可能处处受制,短期内很难扭转战局。
面对秦二世的屡屡派人责问,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竟然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只得从小路逃回。与此同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知道朝廷对自己起了杀心,在和诸侯联军对峙了数个月后,最终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结束。
这支投降列国的秦军竟然在新安被项羽全部坑杀,秦帝国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此破灭。
秦军,享誉百年的铁血雄师,曾经横扫六国、南征北攘,铸就辉煌。
巨鹿之战,秦军却又败得如此彻底,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常年征战造成秦军的训练和战斗力下降,长城军团不善于攻坚克城,将帅轻敌不和等等原因。
其实,这些理由都有其合理性,但最最根本的还是民心问题。
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是该国政‘治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当年,孝公变法,不论贵贱,只论军功,极大地刺激了基层百姓的为国热忱;长平大战,昭王御驾亲临,与士卒同甘共苦,共战强敌,又是何等的鼓舞人心?
“沙丘之乱”后,秦二世穷奢极欲,赵高祸乱朝纲,功臣大将尽数被诛,一时间“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朝政腐朽不堪,百姓宛如倒悬。
如此政治背景下,百姓命如草芥、食不果腹,由他们的子弟组成的军队又能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将领们人人自危、苦于自保,由他们指挥的军队又能有什么韬略可讲?
在巨鹿的秦军,早已不是当年赳赳出关的大秦锐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