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福贵年轻时是个纨绔子弟,天天跑去青楼,去赌博,输掉全部家产以后,把父亲活活气死了。
一家被龙二赶出了宽敞的大宅院,失掉了一百多亩田地,住进茅草屋。母亲重病,福贵去城里寻医,不幸被抓去送大炮,这一送就是好几年。回家的时候得知母亲早已离世,女儿凤霞因为大病而成聋哑。好在儿子有庆慢慢长大可以帮家里割草了。
解放以后,龙二因为侵占福贵的田地而被判为大地主,成了福贵的替死鬼。后来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致不能下地干活。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而被谄媚的医生抽血活活抽死。福贵悲痛欲绝之时,发现县长是与他一起送大炮时候的好朋友春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春生因为县长的身份被红卫兵折磨死。凤霞与丈夫二喜的感情,是故事里面最温馨的。但是温暖没有持续太久,凤霞因为难产而死,给二喜留下一个可爱的儿子苦根。家珍在凤霞死后不久也离世了。剩下二喜,福贵和苦根相依为命。世事难料,二喜打工时意外身亡,苦根因家穷贪吃豆子而撑死。
这个时候的福贵,截然了一身。
福贵去城里买牛,看到即将被杀死的老牛,仿佛看到了自己,他可怜老牛一生任劳任怨,到头来还要被宰割,就花重金把他买了下来。他给老牛取名福贵。他以为,他们都熬不过几年,就会回归黄土,没想到,十年以后的福贵,与老牛福贵,在田间,把土地翻得哗哗响。
活着本身与活着以外
余华笔下的《活着》,刨去了生命以外富丽堂皇的东西,在这里,相比于追问活着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活着本身。
作者写道: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看到这句话,我不懂,读完福贵的一生,我好像有点明白。
福贵以自己漫长的一生,诠释了“活着”这件事情本身的壮丽。
他相继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动荡年代,他经历了四代人的生死,身边的人接连离去,这个时候的福贵,已成垂暮的老人。在生命的大悲大喜之后,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平静。这一刻,他的生命变的很轻,他心想着,我们的日子也不长了,该把生命归还给那一抔黄土了。他拍拍身边的老牛,就好像以上帝母亲的眼光慈祥的看着福贵动荡的一生。
福贵没有料想到,十年以后,他和老牛,还能“幸运”的在田间劳作,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回过头去看生命的悲喜,脸上浮现出难言的温情,心底里宁静而温暖。
故事里,福贵的生命,在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不是阔少爷和穷苦人,是生命意识形态的差异。
那时苦根活蹦乱跳的与他捣乱,那时家珍病着,但福贵的心里满是安慰,那时有生命最为疼痛的温暖,他得好好活着,去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家。在活着本身以外,福贵有重要的理由去选择活下去。
苦根走了以后,这一份生命的重量变的不一样。有人说,苦根死的突然,是小说的败笔,我以为,抛开是否突然这件事情本身,苦根的死,于小说来讲,是必然的结局。当身边的人全部离去以后,福贵活着的那些意义,好像一瞬间都不存在了。此后的福贵,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余华想要表达的生命最为原始的淳朴和美丽。而这时候的福贵,也开始正视死亡。他有时想想很伤心,有时候又觉得踏实,他不急于死去,他也不惧怕死亡。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是人类朴素的本能。这种意愿,如那头叫做福贵的老牛,福贵在被捆绑起来的那一刻,哗哗的留下了眼泪。只要活着,只要感受到脉搏的跳动,生命最初的感动就还在。那个叫做福贵的老人,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刻画了这一场平凡而宽广的生活画面。他的一生,窄如手掌,也宽若大地。
耕完田,福贵拍拍老牛,“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他给老牛取名福贵,一来老牛像极了自己,二来,这个时候,老人更像是福贵一生的旁观者,他用上帝的视角去看老牛,去审视和怀念福贵的一生。老人告诉老牛福贵其他的小伙伴正与它一起劳作,同甘共苦,一家人一直都在一起,他安慰老牛,也借以安慰自己。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
故事里,有一对老人,对于生活渐渐失去了希望。他们决定在这一夜以后结束生命。这一天,他们走了很远的路,终于看见一户人家,于是敲门去借宿。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姑娘见两位老人疲惫的脸庞,便热情的邀请他们进屋休息,并端上自己刚出炉的面包与他们分享。
屋里点着暖黄色的灯光,面包喷着诱人的香气,
“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包。”老人说着,热泪盈眶。
“喜欢的话我明天再做给你们吃呐。”姑娘笑着说。
第二天,两位老人接受了姑娘的面包馈赠,高兴的回家去了。他们希望,还能吃到这样美味的食物。
故事里的两位老人,与福贵不同。
在活着以外,他们渴望面包,渴望现实的温暖,这些心底的渴望,给了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如果说,活着本身,是生命所拥有的最为质朴的愿望,而活着以外的东西,则让这种质朴的愿望长成了天上的星星。
人的一生,却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所组成,在星星以下,在激情,精彩,幸福以外,还有更多的平庸,无聊和苦难。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去迎接那些美好的东西,而是去接受那些责任,那些平凡。
作者余华竭力赞美的是这种活着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种力量,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鲜花绽放,小草冒尖儿,老树发芽,草原上的动物们为着生存而马不停蹄的奔跑,世界才有了欣欣向荣的生动画面。在这种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力量下,有了《活着》,有了千千万万像福贵一样为了生活本身而奋斗的人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