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这篇小说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它曾入选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莫泊桑这个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情节却又十分简单的故事。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举债买了一条新的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过了十年艰辛的生活。最后,却被告知所借的项链是假的。
在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玛蒂尔德为她的爱慕虚荣付出了代价。年少时读到这个故事,也的确这么认为,并且觉得大快人心。但长大后重读这篇小说,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反而对玛蒂尔德多了一份理解、同情和敬佩。发现了其中一些不曾留意的细节之后,我有了一个问题:想过得好一点,就是爱慕虚荣吗?
没错,莫泊桑的确用了讽刺的笔法,但同时他也写出了玛蒂尔德人性中的闪光点。就如毕飞宇所说:“非常遗憾,敬爱的莫泊桑先生,你全力描绘了马蒂尔德的虚荣,你全力描绘了命运对马蒂尔德的惩戒。但是,为了使得《项链》这部小说得以成立,吊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你不经意间塑造了另一个马蒂尔德:负责任的马蒂尔德和有担当的马蒂尔德。”
其实,不仅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让我们敬佩,借项链前的玛蒂尔德也值得我们理解,因为她的行为不仅仅是爱慕虚荣那么简单。莫泊桑为了后面借项链做铺垫,在开头用了很大篇幅来写玛蒂尔德的生活状况和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从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一丝同情。
玛蒂尔德天生丽质,但因为出身于贫寒的工薪家庭,便只能嫁给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如此看来,这阶层算是上升了一点,但玛蒂尔德还是没钱打扮,只能穿朴素的衣服,没有过上她想要的体面生活。她觉得这样的生活配不上自己的天生丽质,于是天天幻想进入上流社会,过上奢侈的生活,享受别人的艳羡和追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然是会让人鄙夷的。但在莫泊桑的叙述下,我们不会觉得玛蒂尔德是一只癞蛤蟆。她很漂亮,只是因为命运不好。家里请得起女佣,也算是中产阶层,就在上流社会的门口。在法国当时社会奢侈享乐风气的影响下,她很难不受影响。试问谁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玛蒂尔德在这种影响下,被激起的不仅是内心的物质欲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尊。面对有钱的朋友,曾经一起读书的同学,她内心感到很不平衡:为什么她能过得好,而自己却不能?玛蒂尔德应该没少在丈夫面前透露出自己的忧愁苦闷,因此丈夫才会特意给她搞到一张晚会请柬,并觉得她会非常高兴。丈夫没想到她会开心不起来,因为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妻子内心的真正渴求: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玛蒂尔德为了参加晚会,花了四百法郎买了衣服,又去找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在我看来,这也不足以成为她爱慕虚荣的证据。因为她做这些并不是要去出风头,而仅仅是为了体面一点,不被别人取笑罢了。她觉得:“在那些有钱的女人面前显出一副穷酸相,是最丢人的一件事。”的确,如果打扮得太寒碜,一定会成为笑柄,那还不如不去。
玛蒂尔德在晚会上受到的欢迎,也证明了莫泊桑在开头所写的天生丽质,让人不由得为她的命运而唏嘘不已。原来她也可以如此光彩夺目,可惜被普通的生活掩去了光辉。如果以悲剧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出命运悲剧,而不是性格悲剧,人物什么也没有做错,错的是命运。而命运是躲不开的。
其实,很多人都像玛蒂尔德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过得好一点,体面一点,有自尊地活着,并不是爱慕虚荣。我们不要再嘲笑玛蒂尔德,而应该像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大胆承认“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一样,承认玛蒂尔德就是我们自己。
若说讽刺,我们更应该看到莫泊桑对虚伪的上流社会的讽刺。真正的贵族,首饰却是假的,并且在借给玛蒂尔德的时候一点也不担心这条假项链会让玛蒂尔德难堪。在晚会上,从玛蒂尔德大受欢迎来看,也没人看出来项链是假的。这说明所谓的上流社会只是外表上的体面,要么是都不识货,要么是心照不宣。玛蒂尔德为了追求体面,付出了十年的代价,到头来才明白这体面竟然是虚假的,也真是命运弄人。
如果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之后,将实情告诉朋友,对方会告诉她项链是假的吗?我觉得不会,虚伪的贵族怎么会自揭老底,自毁体面呢?对方之所以会在最后告诉她项链是假的,是因为对她付出的代价感到吃惊和歉疚。我很难想象玛蒂尔德在得知真相后是什么感受,但我确信,她在说自己终于还完了债务时,内心感到的是解脱和自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