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时间之书
有时,我喜欢两本书,一起看。
近日,在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课堂要求讲《红楼梦》,于是,又开始阅读红楼梦,重温宝黛的爱情,大观园里的生生死死。
一本美学书籍,一本小说,夹杂着一起看,竟有一些微妙碰撞。
(一)
宗老先生在《美学散步》谈及中西方艺术的差别时说,西方艺术的基础在建筑与雕塑,偏空间自然物体的分析,解构,重组,孜孜不倦的追逐空间的美。而中国艺术的基础在书法,在舞蹈,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瞬间的飞动之美,中国的画的空间意识中都暗含着时间的游览感。
掩卷沉思,忽然觉得东方文化的基础,都是时间性的。
禅宗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家说“吾生而有涯”
儒家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无对变动不居,人事倥偬的,诡谲莫测的时间感到焦虑啊。
多少年来,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无法解密其变化,但却又无时无刻的感到时间之痛:万物逆旅,人生苦短,为欢几何?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美人迟暮,英雄末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生老病死,作为时间路上必经之关卡,每一处都让人感觉脆弱。待一日所有关卡一一踏过,人生便也走到了尽头。
所以,儒家坚持积极入世,道家热衷静笃养生,佛家做得最彻底:离尘出俗,都是对时间演绎下人世痛楚的应对与回答。
(二)
临睡前,我的脑海里忽然又冒出这样一个念头:《红楼梦》——时间之书。
此话何解?
私以为,《红楼梦》对时间之起落,时间之无可控,时间之诡谲做了最全面的书写。《红楼梦》全书里弥漫着时间坠落的痛楚。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大故事框架可以为:一颗石头的前世今生,亦即宝玉的个人成长史,出生,生长,发展,高潮,坠落,出家为僧,最后沦为沉寂的故事。此为个人的时间轨迹。
还可以为:宝黛情爱的发展史:相识,相知,相恋,相离。此为人际的时间展演。
还可以为:四大家族的发展变化史:由聚集走向散落,由辉煌走向衰亡,由奢华走向落魄。此为家族,乃至一个小社会的时间变迁。
万物皆生长,生长皆消亡。
还有人发现,在《红楼梦》中,刚发生了一场悲剧,接着总还有一种喜庆,又或者一次热闹的聚会或喜事发生之后,就会紧接着一次死亡或一次灾祸。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林妹妹进贾府与眼熟的表哥相聚,贾元春才选风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真真奢华至极,一家之长贾政却从灯谜中感觉到一种不祥的预兆。双宝大婚,林妹妹魂断雨夜。刚成婚,宫中传来噩耗:凤藻宫娘娘薨。
原来时间之路就是这样啊,悲喜相逢,福祸相依,生死起伏,因缘交互。时间如此诡谲,时间如此不居,时间是最好的助推剂,时间亦是最狠的消亡剂,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人们在时间之流中,起起落落,随遇而活,生生死死,无可挽留。最终落得个大地茫茫真干净。
(三)
人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观。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时间是充满希望的,人在时间的加持下是可以更有经验,更丰富,更成熟的。
时间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可能和创造也是在时间的展演中呈现的。
生命的高潮就在不远的未来时间之中。无疑的,这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时间观。
还有一种时间观,不执念于过往,不期待于未来,安于当下,乐活自在,无疑的,这是一种既不向上亦不向下的时间观。
然而,《红楼梦》的时间观是向下的,悲剧性的。
小说的正式开展是从热闹的元宵节的火灾开始。热闹中就含着悲凉。
在整部小说中,先写四大家族的繁盛,接着,就是一点一点的冷清,一点一点的不祥,一点一点的死亡,继而悲剧接二连三,死亡越来越多,不幸接踵而至,王熙凤一死,大厦轰然倒塌,全部崩盘。
宝玉在拥有一切的高潮中一点点的丧失,继外在的丧失到内在的丧失。最终落发为僧,僧者,空也。王熙凤死在一个雪夜之中。雪啊,洁净了一切。一切消隐于无。
不难看出,曹雪芹写的这条时间之路是朝下的,是朝着失望乃至绝望去的。这种绝望在
小说的一首歌中,道出了一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死亡才是时间的休止符。这是悲剧时间观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