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国防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而只要谈到国防,都免不了涉及兵役制度,尤其是征兵的年龄。
我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兵役制度都不尽相同,尤其在征兵的年龄上各有各的规定。比如现在国家的征兵年龄要求年满18周岁。而在汉代,则规定男子23岁以后才需要服兵役。
为什么制度设计要安排在23岁才服兵役呢?下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汉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的兵役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义务兵,另一种是志愿兵。
这里的志愿兵,也就是良家子从军。所谓“良家子”,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弟,诸如商人、罪人、占卜等行业的人,并不在良家子之列,因此不能以“良家子”的身份当兵。
“良家子”在本质上没有贫富之分,但一般富裕人家的子弟才会以“良家子”从军,因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平时也有条件练习骑射,而当兵后一旦立功,就可以拜将封侯,比如李广,就是以“良家子”身份从军的。对这些人,只要成年了就可以当兵,并没有年龄限制。
而义务兵则是每个男子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汉代,每个成年男子都需为国家服役一年,服役期间没有工资,还要自带干粮,纯粹是做贡献,而义务兵服役的年龄就是23岁。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分析,汉代一个男子二十岁成丁,按照家庭伦理,这个时候就要分家,在自己的家庭独立生活。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成和老天爷有很大的关系,是以很多时候无法丰产。一般的家庭,只有节衣缩食才能勉强度日。一般来说,一个家庭耕种三年,才能勉强存够全家一年不劳动(或遇到灾年)所必须的粮食。
根据古人测算,粮食年年丰收是不可能的,大概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来一个荒年,那粮食的储蓄就用完了。所以一个男子20岁成丁,到23岁服兵役,正好在家耕作3年,可以为家里存一年的粮食,也就可以抽出身子,为国家服役一年了。
对于钱穆先生的观点,我十分认同。但我觉得,钱穆还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他只分析了养家糊口与保家卫国之间的兼顾关系。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人口繁衍有一定关系。
我们知道,古代地广人稀,据统计,汉初的时候,全国的总人口才800多万,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口锐减导致很多土地撂荒,农民上交赋税的也很少,国家收不到赋税,就很难集中力量办大事。
据说刘邦刚当皇帝时,他的座驾连一样颜色的马匹都找不到,只好用清一色的牛来拉车,这是不是作秀我不知道,但至少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汉初国家在经济上十分的困难。因此,对于朝廷来说,迅速繁衍、生育更多的人口,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而古人的平均年龄较短,因此男女婚嫁比现在要早得多,男子一般16—18对就会结婚。
当时在18岁上下的这个年龄,一个男子要么刚刚结婚,还没有当父亲;要么刚刚当父亲,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妻子则还要哺乳。如果国家这时候让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去当兵,假如这个男子没结婚,或没生育,万一战死了,就会影响国家的人口增长。如果孩子刚出生,妻子又因哺乳和照顾襁褓中的婴儿无法耕作,则会影响人家的家庭生存。
待到23岁再服兵役,不仅该男子已经在家耕作了3年以上,为家里储备了一些粮食。同时他的妻子也过了哺乳期,甚至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妻子也可以抽出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了,这对一个家庭,无疑是很大的帮助。
可见,汉代规定男子23岁当兵是出于当时国家形势考虑的,总体上很接地气,既有利于国防建设,又兼顾了家庭,可以说充满温情。
汉初的政府中人,大部分出生于社会底层,他们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制定的法规,很多都比较的接地气,往往既利于国家,又兼顾家庭,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休养生息。
现在有一些人,他们不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往往蔑视自己的政治传统,不去考究就对自己的政治传统冠以“黑暗专制”或“腐朽落后”等帽子,一笔抹杀,这是很不该的。
其实,我国是一个政治极度早熟的国家,古代各种制度的产生,决不会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权衡利弊后制定的,因此很多的政策都很符合实际。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