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万小时理论,我看到过。多振奋人心的消息啊,平凡的我,只要付出长久的努力与坚持,也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级人才,这是一个具体化似乎已经看得见的方向。然而,我这样的,脑袋不灵光啊,学习、理解、做事都末末索的人,1万小时我够了吗?
到这里,我怀疑的是我自己。如果我再深入的思考一下,或许也可以得出以下注意点:
1.我要学习什么?这门学识本身需要多少基本时间?
2.以我自身的客观情况,我需要大概多久的习得时间?
3.我的学习能力不太高,有没有好的、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理解,促进我学习。
《刻意练习》的作者(们)对1万小时理论正本溯源,告诉我们,1万小时并不必然,重要的是,1万小时背后的真正含义:有效地刻意练习!
启示:我与杰出人物的区别首先就在这思考分析能力上,背后是探索精神的缺失。
02
这世上不可能有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擅长的,找到自己擅长的并且在这一领域深耕,一定也可以有所成绩。譬如,最近看到的智商70的卢苏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似乎又让自己看到了方向与希望。
然而我到现在都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擅长啊!兴趣爱好广泛,但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连自己的本专业,一会觉得不适合自己一会觉得还是要努力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半瓶水晃荡着。所以我只是貌似上进而已。要是我一直发掘不了我的特质或者适合我的学科又要怎么办呢?
《刻意练习》告诉我:“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启示:丢掉过去的自己、可能的自己,去做想要的自己,尝试刻意练习。正如,我们无法拥有过去和未来,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当下。
03
我下载了个KEEP,尝试过后觉得挺好的,身边的健身顾问,会指导你科学的动作要领,于是到处热情的推荐给小伙伴。某一天练到深蹲,个数不多时间不长,然而练完我腿软膝盖软啊。于是觉得我肯定是动作不对,就问我的教练。教练回答因为她没有看到我的实际练习情况所以无法判断我练的对不对啊。第二天经现场指导后,果然频次倍增都没有问题。从此,我推荐的时候都会告诉别人:软件是不错,但还是建议和真人教练相配合。因为你自己看不见自己,即使看见,你的所见与觉知还是不够的。这个就是旁观之眼。
洞察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刻意练习》也是在作者们的思想碰撞中慢慢成形的。
启示:学习也一样,一群人走的远。
04
听过一节微课,是说我们不能拥有天才与学霸的大脑,但我们可以复制天才与学霸的思维模式,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人才。然而,在我们变得优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智力与思维,还需要情商、自我管理等,更需要把所有这些与情境相融合。途径之一,我们不断自我摸索,或者,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啊。这个成功经验,就是经科学实验验证的:刻意练习。它会教给大家如何学会并运用这个实现杰出的学习方法。当然,再好的方法,还是需要个人付诸相应的努力时间、努力程度!
启示:方法也需要方法论。好的方法(刻意练习)+科学的方法运用指导+足够的努力=优秀或杰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