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6962/be16c8bab669f76e.jpeg)
《刻意练习》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安德烈·艾利克森博士和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博士所著。
《异类》的“一万个小时”定律,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学习一项技能,累计超过1万小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开出租汽车1万小时的人并没有练习2千小时的职业赛车手开车技能更厉害。
想要在某一领域内成为高手,需要进行“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大量练习,通过专业人士指导纠偏,不断修正。而且知道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去达到这个目标。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需要四个步骤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6962/d56929bf71bf82c9.jpeg)
1、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训练计划
先制定细致、精致化的目标:制定目标时,将截止时间、任务模块、将要达到的结果都清晰列好
再将任务模块进行工程化分解
最后进行颗粒化的分解:进一步细化,将分解后的任务变成更细小、好操作的小任务或小知识点
2、只在学习区内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6962/c43a95eef648fc48.jpg)
先了解一个同心圈理论:最内层是舒适区,中间层是学习区,最外层是恐慌区。
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或知识时,需脱离舒适区,摆脱自动化、下意识的动作。
我们逐渐延展要中间层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区。我们通过跳一跳,达到能够够得着的这么一个区域。
因为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习区进行练习,会有一些痛苦,但就是因为痛苦,才会成长。这份痛苦也就是我们俗说的“成长痛”。
而恐慌区则是很困难、够不着的区域,容易打击自信心,形成挫败感,进而放弃。
刻意练习要求一定要在学习区内进行训练,保持专注,全力投入。
3、获取持续高质量的有效反馈,并及时修正
需要专业人士及时给予及时、客观、有效的反馈纠偏。
学习一项技能,一旦形成自动化,养成这个习惯,那么改掉该习惯所花费的时间比养成新习惯所花费时间要多2倍。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4、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心理表征,是指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通俗一点,就是头脑中的具象画面或下意识的动作。例如,当我们说猴子的时候,自然形成猴子的画面。或者当我们喝酒后发生争执,有的人下意识拿起酒瓶等等。
我们遇见的顶级高手,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从脑中调取对应的心理表征模型。
我们有能利用的模型,就可以积累使用,例如:金字塔原理、木桶理论、思维导图等。当没有时,需要先创建模型、再应用模型、遇到问题时,再优化模型。最终形成自己下意识的心理表征模型。
学习是痛苦的,同时又极具成就感,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同学习、研究、内化更多的心理表征模型,成为思维和业内的高手,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6962/c9a5163533333e5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