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老人变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尺度更是大的难以想象。在那过一天少一天日子里,快意恩仇显得更为重要。”
1
半夜持刀,痛下杀手
2018年7月2日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一名六旬老人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告上法庭,这名老人供诉称,他因遭到养老院室友长期辱骂,才在夜里用水果刀将熟睡的室友杀害。
在庭审时,被告人梁老汉因口齿不清,表达十分困难,但他认罪认罚,没有为自己辩护一句,但是面对死者5名子女的4万元赔偿费,梁老汉则表示他没有赔偿的能力,愿意接受其他的一切处罚。
整个庭审过程梁老汉并没有太多的言语,脸上也没有多余的表情,膝下无子,钱财无多,肢体残疾,身患重病,今年刚满60岁的梁老汉孤独的站在被告席上,也许对他来说,人生已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走时反而更加洒脱。
但是这种洒脱,却让人害怕三分。
这并不是发生在养老院唯一的一桩惨剧,早在2013年,成都郫县新民场中心敬老院老人宿舍二楼的一间寝室内,两位八旬老人发生冲突后气愤难消,最后持刀互殴下双双死亡。
劳碌一生,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光,却让时日无多成为违法犯罪的借口,将快意恩仇本为人生的信条,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2
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2010年康奈尔大学卡尔·皮勒莫教授发现,养老院居民之间的欺凌以及“高频率冲突和暴力”非常普遍,甚至比学校还要严重。
他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四周时间里,20%的居民与其他居民至少发生过一次“负面和攻击性冲突”;16%的居民被咒骂或发火;6%的居民被打、咬、踢;1%的人遭受性骚扰;11%的居民碰到过其他人不请自来或者乱翻东西的恼人场面。
按理说,美国老年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经历过巨大的社会动荡,而中西方这种“为老不尊”的现象却有不少共性。
“坏人变老”论在这里就站不住脚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变坏”呢?
当人进入老年时,身体和认知功能都会退化,社会关系网络逐渐萎缩,随之而来的情绪变化也变得不可捉摸。当负面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本加厉,出现“老人变坏”的现象。
生命历程理论告诉我们,老年人心理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死亡。与年轻人走向未来不同,老年人更看重当下的感受,因而会最大程度地维护到手的利益。
年轻人可以为了自身成长,将遭受的委屈和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老年人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对负面的生命体验的接受程度大大减弱。每过一天好日子,对老年人来说就是赚到。与此说来,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此外,进入老年阶段,人的认知能力就在不断下降。一方面,老人会拒绝接受负面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掌控能力也在不断降低。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道德塌陷”“倚老卖老”,可能就是老年认知障碍症的前兆。
作为老年群体的聚集地,养老机构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3
合理管理,正确引导
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养老机构作为老人群体的聚集地,矛盾和冲突的产生不可避免,同时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如果养老院不能够进行合理的管理,加强正确引导,历史的悲剧将会再次上演!
养老院中老人与老人如何避免发生冲突,今天我们请到了廖宇辉院长为我们做专题讲解!
廖宇辉,北京欧中创新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IQM质量管理专家,曾访问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先进养老机构,致力于国外先进养老运营管理以及护理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 1. 合理的人员配置
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院方安排人员的问题造成的,例如在合理配置下,你的养老机构需要一比六的人力配置来照顾老人,可能你为了节省人力成本缩减到一比十时,就会导致员工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一方面会因为自己得不到及时的照护对机构产生意见,同时也会由于争抢护理员而滋生矛盾。
当发生类似情况时,就需要院方通过增加员工配比进行合理调节,力求让每一位老人得到应有的照护。
▶ 2. 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入住老人的社会背景,尽量做到人以群分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老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差异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院方在老人入住前对老人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知,进而合理安排老人接下来的入院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全球知名的荷兰失智村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每一位老人入住之前,他们会做很多准备和功课,尽量让社会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住在一起。比如,他们会把市民阶层的分布在一个区,文化水准较高的分布在另一个区,商业精英安排在这里,政治精英安排在那里。这样的安排能够让老人之间产生更多的共同话题,从而减少矛盾的产生。
▶ 3. 采用较小的护理分区,把服务落到实处
就管理者而言,一个大的护理分区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人力配置上不到位,这种大而泛的护理模式,必然对老人难以做到更深程度的护理,老人的部分诉求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
国内很多养老机构都做的比较大,往往二十人,或者是四十人一个护理分区,这样去集中护理。但是在欧美,很多养老机构总结以往的运营经验,尽量分10~12位老人为一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有相应的责任负责人,下面还有相应的护理员,这样的护理模式能够让老人与护理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问题解决的速度也会更加快捷,矛盾相应的也会大大减少。
▶ 4. 建立老人/家属委员会,丰富养老机构管理层面
为了避免老人产生过激的个人行为,需要给老人树立一个“要说理,有地方”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院方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个快速、有效、便捷的发声渠道,建立老人/家属委员会,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就机构而言,应当尽量建立一个老人委员会,或者是家属委员会,让老人能够有一个公正、安全的,让老人充分发表自身意见的地方。很多时候老人是比较固执己见的,意见上往往难以统一,建立这样的委员会,不仅能够让院方及时得到老人反馈上来的意见,同时机构也能够充当一个中间协调员的角色,协调老人之间,老人和院方之间的矛盾,大大减少生活上不必要的摩擦。
▶ 5.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
生活当中,矛盾在所难免,有的时候机构内老人与老人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员工介入协调的,作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者和照护者,时刻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做好情绪抚慰工作也是每位员工的职责。
护理人员沟通和解决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保证护理员基本文化水准的前提下,养老机构应当积极组织员工进行沟通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例如安排一些非暴力沟通类似的课程,从而协助护理员行程正确的方式方法,快速有效的解决日常生活中老人之间的矛盾。
▶ 6. 组织老年兴趣课程,丰富老人空余生活
老人之所以会对平时的小事斤斤计较,很多时候是因为空闲的时候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太少引起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老人的反复思量下慢慢的就变了味,最后成为引发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
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家,应该充分重视老人的精神生活,避免老人“精神饥荒”事件的发生。通过组织老年兴趣课程,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老人聚在一个群体之中,借助丰富的活动,最大化的减少老人无聊、空虚的时间,从而避免矛盾的发生。
▶ 7. 对老人做一些引导性教育,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
从老人入院开始,直到他习惯养老院的生活,在这个期间院方应该对老人适当做一些引导性的课程,帮助老人更快、更好的适应机构内的生活。
养老机构不同于自己的家,在自己家中老人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行。一旦入住到养老机构内,老人的生活不单单只是他个人,而是融入到了一个团体,老人与老人之间、老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这种沟通和协调,都需要院方提前做一个讲解和梳理,以帮助老人更好的适应新的生活,从而降低生活摩擦发生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