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层所 禅观穿透真心的所

作者: 0b9d6921c540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09:55 被阅读1次

    命运要怎么改,品质要如何提升,修行要如何进行,当进行到一定程度会有怎样的境界。《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代表着行者真实行的标准范式,令所有学者仿学。当发大心以后,你我就是善财,因地善财。

    善财从根本老师文殊大士发菩提心,遵从教导,向南参访各位善知识,到了第五参,从位次上讲表示第五具足方便住。禅师解脱长者在定中谈完体相以后,后面经文又从另外一个层面过来,从理事来进行表达。

    “善男子!我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知己身无去无来,无行住处。”

    前面有个结论“彼诸如来及彼诸劫一切佛刹所有庄严种种差别,不来至今,我心亦不入彼过未。然其所见,皆如现在。”讲到三世,懂过去、未来无意义,也不必去。过未与现在一样,这是相。

    体相一对,经文把相转为事,就要探讨理了,理事一对。华严经有它的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你可以改,超越老师。

    本体是立论的基础。华严经基本上从本体立论;然后从相上显那个境界,显相。经文前面两大段就是讲这两个。 在讲体相之后,把相改为事。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涵盖整个理论,就是用事讲来显理,隐事述理。理是思维领域的陈述。理已显出来了,但学没讲理。

    十方三世,是“所”,“所”没来,无来无去。已身,也是“所”。 核心就在这里,这两个都是所。但大脑会以为“已身”是能,国土是所。经文是三昧中境界,出三昧讲出来的内容。没入三摩地,开口便错。

    两个所,有两层意义。第一,这地方佛刹,已身两个是同一个。大脑认为的所,不正确。这个所,用华严术语就是普贤菩萨。用禅观术语,它叫般那,从因地认识普贤菩萨原形去感受。真理存在的那种状态,没有经验,没有感受,不知道。

    禅观里训练,就从那个所开始,先分开,一个所叫般那,就是普拉纳,一个能叫般若,就是普拉加。普拉纳,普拉加,两个字只是尾音不同。

    第二,所,有识性的所,就是尘境境界,与真心的所,即是般那(普拉纳)。

    入定以后,能不能抓到普拉纳,抓到就对。100次,会有一次会对。那怎么对,是什么?传统的十牧牛图,寻迹,去找到牛迹。找牛,看牛脚印,有就快找到了。看到脚印方向,照着脚印就可以快找到。慢慢体会这些是什么。射箭一直丢,一直向那核心点集中!

    先入定再讲,每次入定,要去找正定的那个“所”,失败会有千百万次。到正定以后,10次最少要6次以上成功,即两次有一次成功,才能肯定那境界是什么,看看要下多少功夫。

    前行部分,护法使,修法使一定要弄好;对三宝、善知识具足信心。很多同行善知识,进行切磋磨合。应有三五个同行善知识,一起论法。一定要有菩提道上同修,才会进步!(海云师讲华严,圆明心要笔记)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两层所 禅观穿透真心的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bl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