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都能改变观念,不要把行为、思想、情绪等同于自我,停止批评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拥抱生活,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共鸣社区的精选文章—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对于我的教育以严格要求为主,伴随着比较多的斥责批评,鲜有称赞和鼓励。
在此中成长起来的我,对自己无法松懈,每当我没有完成好一项任务时,我很容易陷入自责和懊悔之中,情绪消沉,不断寻找自身原因。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让我进步更多。直到我考上大学,选择了心理学专业,通过认知心理的学习才了解到我对“自我”有着太多误解。
我的认知心理学老师在开学第一堂课上,就让我们思考何为自我。同学们纷纷说出“我的思想”、“包含各种情绪感情的我”、“坐在这里上课的这个身体”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老师笑了笑,没有立即评价对错,而是举了个例子:“假如我的桌上放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有一颗光滑鲜红的苹果,也有一颗烂了的橘子。那么我可以因为那一颗漂亮的好苹果就说这是个好篮子吗?或者因为那个烂橘子就说这是一个坏篮子吗?”同学们立马给予否定的回答。
老师说:“我们的自我就像这个篮子,而我们的行为、身体、情绪等等就像那些篮子里的水果。我们并无法将这些水果和篮子等同起来,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情绪等就对自我下定论。这是你们最容易对自己产生的误解。”
听完这节课的我突然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惯性自责,实际上仅仅是为自己一些不当行为或者不良情绪,就全盘否定了所有自我。
仔细回想起来,我在自责之后往往没有获得动力,甚至在再次面临同样任务时,我会想起失败的打击,想起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变得烦躁,选择逃避或拖延来避免失败。显然,这并没有让我变更好。
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自责可以提高自控力,实则不然。
不断批评自己,打击的是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而缺少自信的人一般容易受制于别人,那就谈不上有什么超强的自控力了。作为成人我们都很明白,相比批评打击,给小孩子鼓励赞扬更能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可到了自己身上,我们反而忘记了这样浅显的道理。
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接受犯错误的人,而不是这些人犯的错误。你可以去憎恨自己和别人的那些错误思想感觉和行为,但是你不要去憎恨做这些错误事情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改变观念,不要把行为、思想、情绪等同于自我,停止批评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拥抱生活,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作者:JustAWeirdo
来源:共鸣社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共鸣社区(gog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