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风月情浓,一曲怀金悼玉,庆幸不能错过,红楼遗梦,还我一段红楼情。红楼一梦,一品百年,如同佳酿,历经岁月的发酵,愈显醇香。
——题记
鲁迅曾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红楼梦。不知为何,从小便钟爱《红楼梦》,只看一眼,便觉误了终身,再也放不下,再也忘不了。正如一句话“不看红楼误终身,一看红楼终身误”。从小学读的红楼梦卡通版,到初中读的红楼梦白话版,再到高中的文言文版,再到现在,《红楼梦》一书通读了不下八遍,连同他拍的每一版电视剧也不曾落下。然而,每每细读一遍红楼梦,给我的感觉都是截然不同的。小学读字,初中读情,高中读史,大学读人生……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细读红楼梦所得感悟也不尽相同,这便是红楼梦的精妙之处。
张爱玲先生曾叹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我想这第三恨便也是我的恨,后人续写的红楼梦虽已经极力模仿曹公的神韵,却始终不得其精髓,一本红楼,撩拨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心弦。曹公之墨,如神来之笔,初读如小家碧玉,儿女情长,细细品味,却又荡气回肠,引人嗟叹。一曲红楼,谁又为谁,泪洒潇湘,含恨折天。
红楼遗梦小说开篇是用两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谐音直接指出了本书的主旨和隐喻,我觉得,这也是曹公最高明的地方。甄士隐出家去了,贾雨村开始上台说话了,真事隐去了,剩下的都是假言假语之辞。所以在开篇之时,就是甄士隐对贾雨村。妙哉!真假交锋,结果去真存假。除了这两人外,小说中大部分人名都用了谐音,如“元,迎,探,惜”——原本就应该叹息;“袭人”——贱人;“晴雯”——情魂等。谐音是写作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但是在曹公笔下,却用的活灵活现,让人读时存疑,乍见惊叹,读后又觉得柳暗花明,理所当然,不得不感叹其精妙之处。文章前后呼应,暗示人物结局,可惊可叹。
台湾知名诗人作家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最像镜子的小说,它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我把它当做佛经来读,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可以从里面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曹公刻画人物最出奇的地方,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棱角分明,就连贾府的任何一个丫鬟都不能省去,她们个个富有才情,气质出众,让人为之倾倒。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却又善解人意,薛宝钗的温柔敦厚却又事故圆滑,贾宝玉的如痴如狂且又率真任性,晴雯的俏皮倔强,王熙凤的泼辣精明等,这些典型人物,各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人类艺术长廊上千古不朽典范。
虽然红楼梦一书是以宝黛的爱情故事展开详述的,但我却不愿过多的评述这样的爱情。文中的人物是唯美的,文中的故事也是凄美婉转让人遗憾。我觉得晴雯林黛玉的死,贾宝玉的痴算是这部小说最好的结局了吧,一走了之,干干净净,断不让尘世俗怨沾染半分半毫。宝黛爱情的没落,也正预示了贾府的没落,以小见大,结局是二者一起走向终结。再多的精于算计,勾心斗角也是徒然。曹公借宝黛爱情的不果狠狠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了他们的种种虚伪,贪婪,腐朽和罪恶。他不单写出了贾家这一大家族的必然衰落和崩溃,也间接地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必然土崩瓦解,走向死亡。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宝黛的爱情便是封建礼制下最大的牺牲品,贾府的由盛及衰更是这个王朝由盛及衰的过程,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红楼遗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事,写尽人间悲与欢。红楼中的女子,用她们极其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一场心酸悲凉,旷世绝古的人生大作。千金散尽人也散尽,家散人还各奔腾,大难临头各顾己,悲惨的结局也淋漓尽致的展示了红楼梦中人的人生大梦。没有一个人可以富贵永存,也没有一个人能皆大欢喜,更没有一个人可以预知自己的命运。只因那木石前盟,注定今生还泪报恩,谱写千古悲凉。红楼遗梦,写不尽眼泪迷离,只道人生变化莫测,留给世人警觉人生无常。红楼梦之所以能摘得四大名著之首的桂冠,不单单是他包罗万象,文化底蕴丰富,还在于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难以逾越的情感构成和人生百态,这也是他历经百年经久不衰,依旧屹立于文学之巅的原因。
红楼之中,一盏清茶,舞榭歌台,黄昏寂寥,谁在倚靠栏杆,嗟叹人生百态。风铃骤响,谁再谱一曲红楼遗梦,响彻天际,以慰后世之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