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语录:
1. 一个人要求治疗的动机越强烈,在治疗师面前表现得越想自己被治疗好,就表明他潜意识里不太愿意让自己好;
2. 治疗师不可以太快地把来访者治疗好,因为太快地消除他的症状,他会仇恨你; -- 你如果太快地让他从痛苦中出来,他体会到的那种愉悦和舒服的感觉在象征层面相当于满足了被禁忌的性的欲望,然后会产生内疚感,而内疚就是自我攻击,而在逆转 – 防御机制之一的作用下转而攻击治疗师;
Note:
1. 一般地,阻抗是指来访者对治疗的反抗;
2. 阻抗的类型:
2.1 超我阻抗:指担心自己的疾病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治好,问题得到畅快的解决,自己不配有这么好的待遇;
2.2 本我阻抗:即个体基于人格发展特征的某种习惯性的体验某种愉快感或“过瘾”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即力比多的惯性和惰性;如一般的戒烟、戒酒的阻抗;
2.3 原发性获益:指在遇到某种冲突时立即采取某种防御机制就会使自己内心平静继而认为这种防御机制就是好的;如心里萌生打人念头之后打击、压抑它而获得内心平静所以就认为压抑自己的攻击冲动是好的 – 在控制自己犯罪行为、避免触犯法律和攻击社会方面讲压抑可以使自己免遭法律制裁,但对于其他攻击性的表现如赚更多的钱、追求更大荣誉和成就等象征化、社会化活动或与性有关的冲动,压抑会导致某些心理功能障碍;这些攻击性应该指向外和象征化、升华;
2.4 继发性获益:指认为所有的疾病都会带来好处的想法;如小孩为了不去上学而说自己生病或期望自己生病;为了得到补助和救济而不愿改善自己的不好生活状态;甚至某些人靠疾病来调节人际关系,如一些中老年人靠生病来调动自己的亲朋好友;
2.5 移情:以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或态度和治疗师相处,以此避免自己对父母的对抗或自己疾病被治好;例如把另外一个人看作理想化的父母继而把相应的特质投射到这个人身上,当这种理想化破灭时产生的是失望,而没有人配得上自己的这种期望了,继而就是攻击 – 即“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没有(我期望中)那么强大”; -- 即 “理想化 – 理想化破灭 – 攻击”;而心理动力学角度理解是:你本来像攻击这个人但不好意思直接攻击,所以你先把他想象得完美、理想化,而你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这个投射会失望,因此你把对方理想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攻击对方;
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可能是“我本来不是这样子但是你却要求我这样子”;治疗师意识到来访者对自己的理想化或美化,应该及时地使之意识化,即揭示其攻击性“如果我没有你期望中那么优秀,你会不会很失望”;以此减少来访者对治疗师更猛烈的攻击;
3. 不同的阻抗可能会同时出现;
4. 治疗师不可抱怨来访者阻抗太重,因为阻抗就是来访者面临的心理问题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