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1,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有所不同,故病异各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2;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3。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于主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5,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释】
1、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五脏与六腑为表里关系,胃为表,脾为里。其对应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亦为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之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亦为表里关系,故十二经有疾先治其表,后治其里。
2、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者,表也,外也。虚邪贼风,外也。虚邪贼风,犯于外也,故曰阳受之。
3、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食饮入之于口,纳之于胃,食饮不节则脾胃受之;五脏之精以养四肢百骸,起居不时,则四肢百骸劳而失其养,则五脏之精失其调,五脏伤也,是谓五劳七伤。
4、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者,阳也,上者,阳也,故伤与风者,上先受之。湿者,阴也,下者,阴也,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为土,生万物而法天地,炼天地万物之精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故几于道矣。《“1+1”教学》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为服务意识。脾胃炼天地万物之精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四肢百骸因养而动,促进脾胃正常工作,五脏六腑因养而血气通达,反哺脾胃。故老子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止一箴言
1、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纳天地万物之精,和以阴阳二气而炼之,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阳明胃经由足至头,为三阳经脉传输养分,为四肢百骸输送养分也。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为表里关系,阳明胃经将养分传输于太阴脾经,再经由太阴脾经传递给其余三阴经脉及脏器。如此,整个人体形成太阴阳明经脉、阴阳表里经脉、任督二脉三套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能量传输系统。故四肢不全者,五脏六腑虽有影响,仍有任督二脉及其它经脉相互协调工作,确保五脏六腑正常工作。依此类推,若任意一套能量传输系统完整,五脏六腑无损的情况下,则整个人体仍能保持正常工作。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修复损坏的能量传输系统。此推论有待实证。(希望以后“1+1”教育共同体的医学院能够集中西医于一体,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以此为记。(2023年11月19日于昆明)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读:《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