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比我小两岁,我们两个的关系一直很好。小时候有一次他生病了,爸爸买回来药让姑父给打针,当年医疗条件有限,姑父以前当过一段时间药师,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他了。弟弟还小怕疼,一个劲哭闹不配合,怎么也打不上,我看他哭就拿扫炕的笤帚打姑父,越打姑父越扎不上,急的满头大汗。
弟弟小时候,大爷和姑父最爱逗他,每次弟弟去大爷家,姑父和大爷都会逗他进屋要收钱哟,弟听了后说什么也不进屋,后来大点了说了也不在乎了。
小时候馋不懂事,记得在家里柜子里拿了钱,就去买好吃的,有一次爸妈去地里干活,我带弟弟在家,门前正好来一个卖冰棍儿的,我拿了钱和水舀子就买了10多根,我蹲在窗台上,弟弟在窗户下边,我们两个就你一根我一根的吃个精光,还有一次拿钱去小卖店买糖,买完糖我分给他一半,找回来的钱放到窗下的木头堆里,后来,我妈在木堆里发现钱,问我才知道是我藏的,爸爸给我一顿打,从此拿钱乱花的坏毛病算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弟弟都多少能帮爸妈干点活了,跟大人一起下地,给黄豆除草,拉豆子时,在后面捡豆枝儿,坐农用四轮车上把方向盘。提到车就得说说了,随着土地承包以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视机,手扶拖拉机——我们那里叫四轮在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姑家和大爷家先后买了电视,我记得86年过年我们一家在大爷家看的西游记首播,那时候电视少,谁家买了电视周围邻居都会去看,满满一屋人,好不热闹。
又过一年村里老石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那时去看的人太多了,他家还要收票,后来说他家的大门被人给扔了,肯定非要收人家的票不让进惹人生气啦!
我们家是又过了两年买的电视,之前用的都是收音机,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收音机里常播小说张海迪,评书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刘兰芳和单田芳80年代开始家喻户晓,那时我记得妈妈站在窗台上搽玻璃,屋里收音机里播放着张海迪。我家买的是彩色电视机,左右邻居也都争先来看,炕上地上人都满了,记得当时播放的好像是是“康德第一保镖大侠杜兴武”,接着就是90年的电视剧渴望,这时农村电视机开始普遍了,基本上差不多家家都有了,很少有满屋子人的了。
姥姥家比我家先买的电视,那时姥姥家天天人满满一屋子,当时最深刻的电视剧不知道是港台还是新加坡拍的叫“天涯女儿心”,好像是讲一个叫甘青天的,暗中保护一个姑娘千里寻父的故事,时间太长了记不清了,而且当时还小很多都看不懂,只对武打场面感兴趣。
第一台四轮拖拉机是我家和姑姑家合伙买的,那年我家生产队分的大黑牛吃错了东西涨死了,暂时也没有拉车的,就和姑家合伙买了一台大连瓦房店12马力的四轮,这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都是大件了,从此基本上告别牛马拉车的生活了,几年以后这车就和给姑家了,我家又买了一台。
那些年,拉豆子时我和弟弟有一个人坐在车上,把握方向,有一个人负责后面捡落下的豆枝儿,爸爸妈妈负责装车,以爸妈为主导的装车小组配合的还是挺不错的。晚上装完最后一车回家,爸爸开车,我和妈妈坐四轮翅膀上,弟弟坐豆垛上。有一次快到家了,豆垛没捆紧躺包了,弟弟被压到下面了,爸爸快速把他扒了出来,万幸没什么事,也没有受伤。从那以后爸爸捆豆车更小心了!
有了四轮去哪儿也方便多了,去姥姥家半个多小时差不多就到了,去乡里粮库卖粮拉的也多了。
总之,土地承包以后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都在改善,人们干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家里没有特殊原因,很少有生活特别困难的情况了。
慢慢的每家都有饲养鸡鸭鹅,留着下蛋,既可以改善伙食又可以卖掉换点钱,冬天把公的和不能下蛋的杀掉改善生活或卖掉,猪也开始普遍饲养了,特别是我们家的猪,全村膘是最肥的,贸一年猪能达到400多斤,杀年猪开始成了大部分农民家庭每年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从80年中后期,具体哪年,我确实记不得了,一直到现在年年都会杀年猪,这一天也是全村最热闹的一天,早上村里负责杀猪的师傅会被请来,一些邻居也会来帮忙,全村的亲朋好友大部分都会被邀请一起来吃肉,烩酸菜,吃血肠,当天基本上半头猪会被吃掉,这已经形成一种习俗,剩下的自己留一部分冬天吃,有一部分卖掉。
那些年买东西都不太方便,春秋干活基本上吃不上什么好的,基本上都是咸菜,夏天自己家菜园种的蔬菜都下来了,才会有菜吃,够吃一夏的。冬天在菜窖里储存点大白菜,土豆,萝卜,腌两缸酸菜。
冬天最大的一次采购就是去县城置办年货,几家凑一起看谁家有车,一起跑到50-60里地外的县城,把过年吃的喝的都买齐,回来基本上天都黑了,孩子们不管天有多冷都会时常跑出去向路上张望,看到车回来都向兔子一样跑过去,兴奋的帮着大人拿东西。
记得那些年,爸爸除了买冻梨冻柿子,苹果,粉条,冻鱼,鞭炮等还会特意给我和弟弟买点面包和麻花吃(那种老式的面包现在真的看不到了,总感觉那种面包是最好吃的,现在的面包不管样式还是口味各种各样,但就是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看着爸爸把满满一丝袋子的年货往出掏,我和弟弟的眼睛都会一眨也不眨的盯着,妈妈给爸爸热完饭,也会拿来一个小盆儿把冻柿子冻梨放入几个用冷水缓一缓,准备一家人先品尝一下。
我们家看春晚好像是88年开始的,从那以后,看春晚成了过年必看节目。
每年过年爸爸都会给我和弟弟买几盒小鞭炮(小小的,红色纸皮的),把整挂拆成一个一个的放到口袋里,拿着香头火柴有的带着香烟,小伙伴们可村子里逛,走一路放一路,直到差不多快吃饭了,才回家看爸爸放鞭炮。中午饭是这一年里吃的最丰盛的一顿,鸡鸭鱼肉都不能少,一是忙碌一年了,全家改善伙食,二是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夜里看着春晚吃年夜饺子,吃完饺子,按风俗爸爸还要出门去接财神。
过完年之后就是元宵节,小时候的元宵节很少吃元宵,基本都是吃水饺,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撒灯,在家里的院子里每个重要部位和所有路口都撒上灯,灯的主要材料是草木灰、豆毛等到上柴油搅拌均匀,然后用小纸包成小团,各地方放好,爸爸放完鞭炮,烧完纸就开始撒灯,这天全村是最亮的,这就是普通小村庄自己的灯节,它没有大城市灯光的绚烂多彩,但,绝对是独具特色,在那个年代更有一番韵味。………
童年已经永远是回忆,那段岁月匆匆已逝,既有模糊又有清晰,都已珍藏在心底,无论年龄是否老去,就像流水淌过一定留有痕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懂得珍惜。
记忆是沙‖岁月匆匆流水有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