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1882-1938)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
1938年秋,广州、武汉失守,举国人心惶惶。在大后方的广西宜山,一位将军与世长辞,他虽未能身死沙场,却极尽哀荣。国民党政府追赠其陆军上将。文人名士前往追悼者如流,挽联如雪。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引用将军的断言合成挽联“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这句话,在一片风声鹤唳的被侵略氛围中尤为显眼。这位将军就是蒋百里。
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清末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盛京将军赵尔巽处充任幕僚。辛亥后,曾短暂担任保定陆军学校校长之职,期间还闹出自杀的新闻。随后多年四处漂泊,先后追随过袁世凯、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后,曾与自己保定陆校的学生唐生智关系亲密,最后则投奔到另一位“蒋校长”蒋中正麾下效力。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诗人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一个蒋百里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
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
被誉为中国报界“双杰”之一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传》(1942年初版)中栩栩如生地加以描绘当时的情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百里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根据日本军部规定,士官榜首由天皇亲自赐刀,日本人引以为荣。此次为中国留学生所得,他们又不免耿耿于怀。所以,从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学生分开授课,以防中国学生再夺锦标。”
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培养军事人才,自杀警世
蒋百里, 1882 年生于浙江海宁,他本是清末的秀才,因为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投笔从戎,19 岁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为精于骑射,各科成绩优异,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几经辗转,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少将衔,时仅30岁。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创办于1912年10月,为当时全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蒋的到来,为学校输入了新的血液。
据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回忆,当时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狠抓教学。老师请假,他就自己亲自讲,很受学生的爱戴,学生经常给他写信。但是事情不是那么顺利,他也有他的苦恼:第一,下来的人跟新上来的军官闹矛盾,就是说旧军人跟新军人相斗,不合作。旧军人破坏新的改良,所以他被弄得很烦恼。第二,上边的经费一直不下来,所以他就亲自到北京去。教育部是由段祺瑞管,他去找段祺瑞,段祺瑞答应给他钱,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落实。
蒋百里对官场之中的个中环节勾当,知也不为。再加北洋当权,他不是嫡系,虽被任用,但不予方便,处处掣肘。蒋有权无钱,无从施展,军人的血性充盈,决计行一事,以惊世人。
他从北京回来,半夜也没睡着,起来叫书童给他磨墨,给好友蔡锷写了一晚上的信。蔡锷也是留日的,跟他是好朋友。他把他的苦恼告诉蔡松坡,然后还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他就号召所有的学生集合,用沙哑的声音对学生说:“我要求你们做的,你们都做了,但是你们要求我做的,我没做,所以我要惩罚我自己。”说完,他向办公室冲去,拿出手枪来自杀了。学生们听见一声枪响,都很害怕,到办公室一看,校长躺在地下,鼻孔流血,一身军装都湿了。
蒋百里自杀时,由于勤务兵上前夺枪,子弹打偏,没有伤到心脏,只是擦伤了肺的表面。但蒋以一死谢天下的行为却揭开了北洋军界的黑幕,国会对政府极为不满,提出责难。各团体慰问蒋百里的电报多如雪片,要求查清事情真相的电报络绎不绝。
娶日本妻子,举案齐眉成为佳话
事闻于袁世凯,袁世凯大为震惊,他立即让交通总长曹汝霖到日本公使馆,请他们派遣最好的外科医生到保定抢救蒋百里。日本军医平户和护士长佐藤赶到保定后,发现子弹已从肋骨间穿出,无需手术。当时性情刚烈的蒋百里伤势虽已无性命之虞,但其心已死,执意不愿留在人世。医生认为,此刻精神的安慰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于是佐藤小姐留在了保定,负责对蒋百里的日常护理,但是,这位日本女子怎么也想不到,这起偶然的事件竟成就了自己与蒋百里的异国情缘。
按《蒋百里传》的说法,蒋的爱情萌发于佐藤的劝慰。佐藤讲的是很宏大的道理:“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属于国家的;你是国家培养的,要报效国家,死了怎么报效国家呢?”她也对蒋说:“要忍耐,忍是大勇者的精神支柱,如果不能忍耐,将来如何能立大功业呢?”佐藤小姐以日本忍字决规劝他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蒋百里。蒋深以为然,对这个护士刮目相看,遂引为红颜知己。
据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回忆,母亲佐藤长得既漂亮又能干,蒋百里爱上了她,可她回日本去了,蒋百里就给她写信,向她求婚,一封不够两封,三封,四封,写了很多美好的情书,最后打动了这个女孩子的心,她决定到中国来。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蒋百里的主治医生曾把佐藤屋登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警告佐藤屋登,告诉她不要有非分的猜想,他说蒋百里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是有妻子的。而佐藤的父母也认为女儿不应该嫁给一个身有暗伤的中国青年。
但是蒋百里对佐藤深爱不懈,鸿雁情书,更是不绝于途。蒋百里的这一做法,后来被他的好友、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称为“放刁撒赖的突击战术”。他曾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后蒋又专赴日本面见佐藤父母求婚,佐藤父母看到这个中国青年这么爱他们的女儿,遂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蒋百里就派他的士官同学去接她,把她护送回中国天津。他们就在天津结婚了,婚后,就到北京安家。
此后,佐藤小姐,不,应该是蒋夫人,她再也没有回日本。这一年,蒋百里32岁,佐藤24岁。蒋夫人日本名字叫佐藤屋登,她嫁给蒋百里后,曾说佐藤屋登这个日本女子死了,我现在是中国女人,我姓蒋,我叫蒋左梅——蒋百里给她起的名字,他最喜欢梅花。蒋英说母亲很爱中国和自己的家庭。在家里教育孩子。她说国语,穿的衣服都是中国衣服,你看不出来她是个外国人。
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中国人。抗战军兴,佐藤夫人说:“中日交战,是日本军阀侵略的过错!”1937年,蒋百里持自己的轿车捐给国家支援抗战,而佐藤夫人变卖了许多首饰及值钱之物,买来布匹、纱布,与女儿们一起,夜以继日地赶制军衣及绷带纱布,送往前线,救护伤员。
1938年,蒋百里去世以后,佐藤夫人与女儿相依为命。5个女儿之中,二女蒋雍、四女蒋华定居美国;五女蒋和居住在北京。他们的三女蒋英曾在德国学习音乐,她在1947年与科学家钱学森结婚,同样也成就了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蒋百里在中日战争期间去世,这件事给夫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佐藤夫人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曾奔赴抗日前线,作为战地护士护理受伤的中国士兵。她此后用华语教育将军的五个女儿,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佐藤夫人晚年曾讲,她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生前未见抗战胜利,死后尸身不肯腐
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淮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若天假以年,“三杰”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蒋百里又会不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真正指挥战役,甚至胜出?这是有趣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评蒋百里,说:“百里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学生多是典兵大将;他的军事著作虽不算多,而片语只字都可作兵学经典~~百里先生的淹博宏通,实是一位罕有的学者。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人,多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百里先生如果典兵,便是典型的儒将风流。”
蒋百里受中日甲午之战刺激很深,矢志抗日救国。1937年之初,他奉蒋中正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务,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广东,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奔波万里。尔后接受蒋中正的委托,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各省高级将领授课。讲学期间,他把一生的军事著作和讲稿,精选修订,编成一册《国防论》,全书洋洋10万言。当时正值抗战前夜,敌强我弱,国民党内恐日心理相当严重,蒋百里却在卷首写道:"……千言万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国防论》的影响远及海外,"二战"期间,名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蒋百里《国防论》的有些论断来阐述战局。
蒋中正虽很器重蒋百里,但从不授予他兵权。1938年秋,蒋中正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仍由自己兼校长。蒋百里随校携全家搬迁,取道湘桂。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中正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虽从未实际指挥作战,却享有民国军事大家的美名,准确地说他应该是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根据对中日之战所述言论结集的《国防论》,首次提出了“持久战”的概念,并且准确地预言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走向。作为一个军事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著名将领。
蒋百里也是一员儒将,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
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或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
- END -
推荐::陶菊隐《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
[作者]陶菊隐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大记者亲身见闻
还原民国历史第一现场
©内容简介:《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作者简介陶菊隐,湖南长沙人,民国时期著名大记者,近代军阀史的权威见证者及整理研究者。从事新闻记者工作30年,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中国报界“双杰”。曾先后在长沙《女权日报》、上海《时报》、湖南《民报》和《新报》等担任编辑或总编。后受聘上海《新闻报》,其间担任过驻湘特约通讯员、驻汉口记者、战地记者等,直到1941年退出。此后,除了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等作品。
# 互 动 时 间 #
你怎么看蒋百里传奇的一生?说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