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悦读社发言(137)

悦读社发言(137)

作者: 冯雪松_4d76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2:30 被阅读0次

明知必败的战争为何要打?——《日本大败局》读后

《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这本书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当时的决策者深知,偷袭珍珠港引发的大平洋战争对日本来说必输无疑。但日本好战分子出于赌徒心态,仍然作出了执意开战的决策。本书与大多数同类作品不同,作者没有把焦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了从1941年4月到12月这八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作者通过大量历史细节,深度展现了日本军政领导人做出偷袭珍珠港决策的整个过程。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且文笔精炼生动,是研究二战史的重要参照。作者堀田江理,日裔美籍学者,1971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她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国际关系,因为出生背景,对二战时的日本有一定研究。

为什么说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就已经决定了日本必败的命运?如果从一场战役自身来说,偷袭珍珠港确实是成功的。12月7日凌晨, 183架飞机从日本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扑向珍珠港。偷袭成功后,日本举国欢腾。日本随即在太平洋地区继续实施侵略行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纷纷落入日本手中。

就在日本的偷袭行动已经开始之后,日本的驻日大使和特使,才正式向美国递交了两国的断交信。罗斯福总统也因此把12月7号定为美国的国耻日。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4天后,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对美宣战,从此,此前一直中立的美国,全面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的胜算几乎为零。美国和日本如果爆发战争,最初日本可能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上风,但随后将陷入僵持,随着日本资源不断被耗尽,最终必将失败。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取得了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始显现,虽然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遭到重创,但是当时美国的航母都不在港内,毫发无损。更主要的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后盾,让海军实力迅速得到恢复。

明知道战败无疑,日本为啥还非要跟美国开战?日本为了以战养战,只能在没有希望的战争中,狂赌一把。日本随着战线不断拉长,导致美国不断收紧对日本的资源出口,石油、橡胶、粮食越来越匮乏。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为了逼迫中国尽快投降,日本在中国的西南边境地区也加快了侵略步伐。日本对印度支那北部的入侵,迅速在国际上引起反应。英国不仅恢复开通了滇缅公路,而且向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提供了1000万英镑贷款,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而最让日本头疼的,则是日美关系的急剧恶化。

为了与美国对抗,日本在入侵印度支那北部4天后,就与意大利、德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试图与两国签约,对美国形成遏制力量,逼迫美国结束对中国的援助,让日本更快结束战争。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让日本做出了向南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日本政府认为,向南开战获取资源,虽然是一招险棋,但是还有一线生机。

日本决定跟美国开战,跟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思想猖獗有关。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两次与传统大国的对决,助长了日本的赌徒心态。 军国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使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即使从综合实力看日本必败,但日本还是凭着赌徒心态,决定放手一搏跟美国开战。

日本当时矛盾的政体,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原因。天皇和内阁都无法真正控制军队,军国主义体制走向了极端,从而把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推向了战争的深渊。日本天皇虽然也担心与美国开战要失败,但因为日本当时矛盾的政体,他也没能阻止军队发动这场战争。日本天皇对军队拥有绝对统治权。军队和政府的关系,在日本随后一系列的法案中,都没有明确涉及,这在日本政治中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军人可以绕过政府,向天皇提出一些建议,而这样的建议有时就是直接的军事行动。

日本的内阁制也比较矛盾,名义上内阁总理大臣是首相,但是内阁其他成员,却并不对首相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这也使得内阁中的军方势力,无论是陆军大臣还是海军大臣,对战争的走向都有很大影响。日本成为亚洲霸主地位,离不开军方的冒险行为,也使得他们常常不把首相放在眼里,一意孤行挑起战争。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和美国开战绝对没戏,但是,既然连天皇都同意开打,作为军人,必须绝对效忠天皇。而天皇本人看来,既然军方要打仗,历史上还没有过天皇否决的先例,那就打吧。就这样,在这种充满矛盾的体制下,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关文章

  • 悦读社发言(137)

    明知必败的战争为何要打?——《日本大败局》读后 《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这本书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

  • 悦读社发言(80)

    对中国文明不死神话的解读——《惠此中国》读后 《惠此中国》这本书,作者赵汀阳,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

  • 悦读社发言(67)

    多点对行为经济学的认知——《赢家的诅咒》读后 本书作者理查德·塞勒, 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

  • 悦读社发言(68)

    感知味道的学问——《品尝的科学》读后 《品尝的科学》这本书讲述的是,品尝不仅仅是用嘴巴吃食物,其实还会用到全身和大...

  • 悦读社发言(62)

    当下美国社会的盛世危言——《自满阶级》读后 《自满阶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当下美国的“盛世危言”。 作者泰勒·科文...

  • 悦读社发言(63)

    重伤前行的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 《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本书,讲述的是印度在独立后,找不到自身发展途径的...

  • 悦读社发言(77)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纵乐的困惑》读后 《纵乐的困惑》这本书,作者卜正民,曾担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

  • 悦读社发言(81)

    审视饥饿与战争的成因——《战争的滋味》读后 《战争的滋味》这本书,是一部以粮食及食品供应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历史著作...

  • 悦读社发言(71)

    美国的持枪文化及程序正义——《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丛书的第一冊。该书以一种书...

  • 悦读社发言(79)

    重温经济学入门经典。——《一课经济学》读后 《一课经济学》是一本畅销了70多年的经济学经典入门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社发言(13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d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