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为了说明孩子的可塑性,通常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但不可逆。而我更愿意把孩子比作一颗鸡蛋,而且是受了精的、具有生命力的鸡蛋。
生命伊始,在蛋壳里孕育,受到蛋壳的保护,在那个温暖的地方,自由自在的结合,突飞猛进地分裂,发育、成型。在破壳的那一霎那就已经做好了经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的准备,做好了迎接世界的准备。突破生死出壳后的第一眼便认定了世界的亲人,这份信任和依赖直到亲人们老去消失。跟着他们蹒跚学步,奔抢啄食,咿呀学语,接受他们的呵护、关爱、唠叨、巴掌。在风雨和阳光下艰难而愉快地成长。
长大后,又面临一次破壳的考验。这次的破壳则是自理自立的过程,是脱离父母庇佑的过程。这次比之第一次破壳更与要的是一种勇气和分寸。青春的叛逆其实是自理自立的动力,是渴望成熟的助燃剂,也是破坏与父母之间信任的利刃。许多孩子迷失在青春的叛逆之中,抛弃了父母亲情,像一叶孤舟,独自漂泊在漫长的后半生。
中年后,我们自己做了孩子们的那层蛋壳,总觉得要去为孩子安排一切,总要让孩子走我们那条不成功的老路。殊不知我们也成了孩子要突破的那层壳,变成了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人。
老了以后,我们就成了被抛弃的那个破蛋壳,孩子再孝顺也不会在接受我们的所谓谆谆教导,也不会再做回我们庇佑下的小鸡,我们反而心生不安,对于儿女的遗言与日俱增。
我们小时候被操控,青少年突破操控,中年后操控别人,晚年后被儿女操控,多么完美的一个圈,多么悲哀的一个人生!这样的人生,你想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