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们从新德里来到了阿格拉。阿格拉位于新德里南方240公里处,是印度北方邦的历史名城。从16世纪到18世纪初,阿格拉是统治全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所在地。这里有与中国万里长城并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姬陵。
我们都很激动,因为泰姬陵名闻遐迩,大家向往已久,甚至认同不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的说法。第二天清晨,我起床后在酒店的花园里散步了一会儿,然后到酒店餐厅吃完早餐,就登上旅游大巴去泰姬陵了。
泰姬陵不仅具有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因难产而去世的爱妃阿姬曼芭奴(封号为“泰姬玛哈尔”),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22年的时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
这一切对情感丰富而细腻的女性游客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她们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都穿着精心准备的印度传统服装——纱丽,以便在人类建筑艺术最完美的瑰宝前,留下自己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美丽影像。
泰姬陵的安全检查措施很严格,除相机、手机外,游客不能携带其他物品入内。看来恐怖主义改变了全世界的人群活动规则,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
通过安检后,我们来到了泰姬陵的前庭。前庭里有宽敞的草坪,其周边围着绿篱,还点缀有几株高大的乔木和一些低矮的花草。
前庭的隔离建筑物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形状的正门楼及其两边的带有许多拱门结构装饰的厚厚的围墙。
正门楼是正方形的,每面墙的中央有一扇伊斯兰穹顶结构的大门,中央大门两边则是上下两扇拱门的立体装饰。中央大门顶上有一排小亭子,而正门楼的屋顶上四角各建有一个较大的亭子。正门楼和围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红岩石,正门楼绘有白色基调的几何线条和图案。
正门楼和围墙作用就如同剧场里的帷幕,预防璀璨夺目的戏剧场景以一种不经意、不隆重的形式泄露出来。
穿过正门楼的过道,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报纸杂志的图片中看见过的泰姬陵的形象突然间活生生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陵墓主体的前方是一座波斯式花园。花园中央修建了一个长条形的喷泉水池,水池两侧种植了两行修剪笔直的树木,树木的两边是人行道。花园显得布局工整,左右对称。
走到水池靠近陵墓主体的尽端,可以看见水池上修有一个平台。人们可以站到平台上,在陵园建筑中轴线的位置上观看前后的建筑。
因此,我得以站在中轴线的位置上拍摄了一张正门楼的照片。
我朝陵墓主体建筑方向走去,边走边打量着陵墓主体。整个陵墓全用洁白的大理石筑成,有一个正方形的基座,基座之上的建筑与正门楼相似,而顶端是巨大的圆球。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几十米且塔身稍外倾的尖塔,它与贾玛清真寺的叫拜塔相似。
此时,一位身着白色工作人员制服的人提醒我注意水池。我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他是在提示我拍摄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
然而我获得的最大的提示是,我作为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游客,可能会错过一些极其珍贵而又永世难逢的美景。于是,我请他给我做向导,并考虑付给他小费作为他的服务报酬,因为我知道印度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是个盛行小费的国家。
印度向导果然有经验,他领着我离开陵墓主体建筑,走到右边的花园里,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拍摄出在绿茵的草地和苍翠的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美丽的洁白无暇的泰姬陵墓主体建筑。
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它们以红岩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辅以白色的石材装饰,从色彩上与陵寝主建筑区别开来。
走进陵寝以东的清真寺,印度向导指导我从拱门内拍摄陵寝主体建筑,获得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再回过头来拍摄清真寺内的景象,层层叠叠的拱形门及其上面镌刻的花卉图案也给人印象深刻。
走出清真寺,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陵寝的东面外表。第一次看见墙面加工得如此精细,我不禁大为惊讶。
陵墓边长近60米,在如此巨大的建筑物上镌刻出如此精细的花卉、波浪和文字图案,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啊!
走到陵寝的北面,我们看见了亚穆纳河,这里与阿格拉红堡遥遥相对。
我们继续前行,一会儿靠近了西北角的尖塔。据说每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天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古兰经》,以及祈祷朝拜之用。
走到陵寝的西边,我们看见了与陵寝以东的清真寺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答辩厅了。
之后,我们进陵寝参观。中央八角形大厅是陵墓的中心,在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皇帝沙贾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边。
我付给了印度向导一笔不菲的小费,并带着满意的心情与他告别。
泰姬陵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家》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而我来过了,今生无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