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1301——1374),初名埏,字元镶,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无锡(今属江苏)人。因家中资财颇丰,喜收藏古鼎名琴,藏书数千卷。元末年间,农民起义四起,倪瓒疏散家财,浪迹太湖、泖湖,客居田庄佛寺。工书法,擅画水墨山水,作品意境清远萧疏。《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二首。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译文: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解析:在这首曲中,作者以水墨画一般的技巧将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寄托于绿草、鲜花、青山和夕阳之中,极富艺术感。作者通过写重游越王台一事,将追忆往昔、感怀旧国的惆怅之情抒发得深沉哀怨。
【越调】小桃红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浆,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译文:秋江上面飘浮着清寒的烟雾,明净的秋水宛如一条白练。极目远望,数行南归的大雁勾起我心中的离愁别怨。在明朗的晴天,江边的绿𬞟和红蓼高低不齐、错杂相间。江上渔人一边荡桨,一边唱着吴歌,一曲哀怨的歌声惊起了栖息的白鸥,它们展翅飞向蓝天。
解析:这首小令体现出一位画家的构图能力,远、中、近三景在整个画面中呈现出分明的层次。但此曲并非单纯的写景之作,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思绪,在美丽的景致之中,隐秘地藏着作者内心的起伏。“离愁”二字表明了倪瓒的心境。他晚年过上隐士生活,但并没有完完全全超脱于世俗,而是始终关注着社会的状况。这份“离愁”中,既包含着遁世的无奈,也包含着时代的动乱在他心中留下的不安。
【越调】凭阑人•赠吴国良
客有吴郎吹洞箫,明月沉江春雾晓。湘灵不可招,水云中环摇。
译文:客人中有个叫吴国良的,他擅长吹箫,箫声犹如碧波明月的清沏凄冷,又如春日晓雾的朦胧袅绕。美妙的箫声虽然未能招来湘水的女神,但听者在水云交织的迷濛中仿佛听到悦耳的玉饰摇动、碰击的声音。
解析:吴国良是倪瓒的友人,善于吹箫,倪瓒写作这首小令正是为了赞颂友人高超的吹箫枝艺。这首小令只有四句,但在对音乐的描绘上显得独具匠心。倪瓒通过对风景的描绘,以及对神话传说的演绎,来表现吴国良的箫声之美,其笔触不着重于细致入微的刻写,而着重于描摹音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以及所能传达的情绪。
【双调】水仙子
东风花外小红楼,南浦山横眉黛愁。春寒不管花枝瘦,无情水自流。檐间燕语娇柔,惊回幽梦,难寻旧游,落日帘钩。
译文: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小红楼中的女子遥望那当初送别的水滨,对离人的思念油然而起。春天的微寒不顾花枝的娇嫩,河水也不管春色动人径自流淌着。窗外燕子的呢喃,把女子从关梦中唤醒,以往相聚的欢乐已一去不返,只有落日映照着帘钩。
解析:这首小令既是景语,写了春日之中的种种精致,但同样也都是情语,景物之中无不隐含含蓄深邃的情思。让一己心绪弥漫于字里行间,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写得情致婉约、意蕴缠绵、不落俗套。
夏庭芝,生卒年不详,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暑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松江(今属上海)人。其家族为松江巨族。一生隐居不仕,与当时的曲家及艺人往来颇频。后著《青楼集》,书中记载一百多位艺人曲家事迹,为研究戏曲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存小令二首。
【双调】水仙子•赠李奴婢
丽春园先使棘针屯,烟月牌荒将烈焰焚。实心儿辞却莺花阵,谁想香车不甚稳,柳花亭进退无门。夫人是夫人分,奴婢是奴婢身,怎做夫人?
译文:李奴婢先是在妓院里拒不接客,迫不及待地脱籍后,一心一意辞离风尘去从良。谁料华贵的香车坐不稳当,进不了内宅的门墙。夫人有夫人的福分,李奴婢我只有奴婢的命,怎到得夫人分上。
解析:夏庭芝流传后世的散曲,只有保留在《青楼集》上的两首,一首是《朝天子》,另一首就是《水仙子》。这首散曲描绘了李奴婢的从良历程,借艺妓之口,控诉社会对于民间艺人的无情摧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