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海晨光文学社【爱心小岛·爱...散文
宋词赏析:白衣卿相柳永与《雨霖铃》

宋词赏析:白衣卿相柳永与《雨霖铃》

作者: 任我悠然 | 来源:发表于2022-03-25 15:53 被阅读0次

    柳永(约984-1053年)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又因行七,又叫柳七。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的一生可以说“成也诗词,败也诗词”。

    柳永虽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大约在其十八岁时(1002年)进京赴考,结果在苏杭之地被繁花艳柳所惑,止步不前,流连沉迷期间“眠花宿柳歌尽风尘”,一晃就是六年的时光。

    从1009--1024年间,因柳永词“属辞浮糜”,而被当权者不屑,遂四次落第;又十年后,进士及第,却因仁宗皇帝留意儒雅,而柳永词之艳名早已通达九重,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仁宗介怀不已:“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柳永的仕途之路注定郁郁不得志了。

    柳永由于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其词往往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意境苍凉,真切感人

    《雨霖铃》这首词创作于柳永第四次落第之后,就要离开京都,与情人相别于城门外长亭时的情景。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寒凉的秋日傍晚,一场急雨刚刚停歇,蝉不停地悲鸣着。城门外搭在长亭上的帐篷里,你我对饮却没有了往日欢愉的情绪,恋恋不舍中,船家又在催促要出发了。

    牵着彼此的手,泪眼相对,竟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想着这一去,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在暮霭沉沉的天空下,我一个人在孤独寂寞中再也没有了你的陪伴。


    自古以来,谁人不伤痛别离?更何况,还在这寂寥的清秋,怎不叫人倍感伤愁?今晚我酒醒之后会在哪儿呢?能看到的也许就是岸边的杨柳,清晨的寒风和天边那一弯残月吧。这一去几年,再美的时光也如同虚无,即使我有再多的思恋和蜜意浓情又能和谁诉说呢

    此词上片写送行的场景,用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来反衬离别的感伤,用兰舟催发来抒写即将分离的痛楚,而泪眼和无语凝噎则是把离愁别绪宣泄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词的下片是词人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假设、反问的语气表达出情之专、意之浓、别之苦,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是柳永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最为后人传唱的名作。

    柳永自诩白衣卿相,说自己是“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把笔端伸向平民女子,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辛酸和苦痛的人。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意思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会唱柳永的词,足见其词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受欢迎的程度。

    柳永词大部分为歌伎创作,当时在歌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由此可见他在歌伎中享有的崇高地位了。

    后来柳永六十七岁时贫病交加,在一青楼离世,是一众歌伎为其送终,送殡途中,歌其词作,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歌伎们在每年的清明相约为柳永进行吊唁祭奠,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广为传承,,名曰“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改革的人。唐末宋初,词体是小令独步天下,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共87首,而同时期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三人创作慢词的总数也只有33首。至此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让两种词体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同时柳永也是首创词调最多的人,宋词共有880个词调,而柳永首创的就有100多个。

    柳永的词雅俗共赏,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词人都是“源流从柳氏来”,即便如苏轼、秦观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词赏析:白衣卿相柳永与《雨霖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kdjrtx.html